IMG_3203_2.0.jpg

368|《斯坦福商業決策課》(2)決策的核心:選擇依據,源自於你相信什麼    共計 1,54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策略」這兩字中,「略」的涵義表明了省略、精簡化,換句話說,所謂真正的策略,是一種不斷聚焦在臨界點,從眾多決策選項中,只求得那唯一的方向。

決策的過程中,要做出好的決策必須要有所聚焦,這就是所謂的「合適的框架」。如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者藉由提問,來釐清對方真正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01找出你的決策框架

這種框架如同方向,一但選錯方向來提問,等於是提供錯誤的解決方案。然而,在提問的過程中,你還是可以從對方的回應、反應來辨別對方所提出的想法是否是他所在乎的。

所以提出問題本身也是在不斷的修正、判斷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正確。

然而,要有這樣的能力,提問者本身的心態與想法,不能帶有任何偏見與觀點,因為一但從有色眼光來提出的問題,你所得出來的答案一錠都會是有顏色的。所以公正、客觀本身是提問者的一項修練。

 

02決策前的選項創造

做決策本身是在聚焦,然而,在聚焦之前,沒有選項,等於無從下手。所有的提問,除了在引導出解決方向之外,也是在找尋每個解決性的選項。

一但事前的選項過少,即便有再優秀的決策團隊,也可能做出有偏離正軌的選擇。換言之,要做出優質的決策,你要先擁有優質的選項。

為什麼常常在同一個組織待久了,所發生的事情永遠就那一些,非常類似的狀況。原因在於團隊裡的人都用既有的認知來解決相同的事情,但卻想要擁有不同的結果,最後,這種你只能用老辦法來解決,問題依舊繼續。

這就點出一個問題,如何創造出好的選項?

其實,好的選項都來自於你我的腦海中,只是我們缺少了連結。

透過創意發想,發散收斂,或是從核心本質來解決,都是一種方式,這些轉變,都必然需要從問題來引導出另一種想法來開場。

 

03還有其他?

「還有其他嗎?」或是「還有其他想法嗎?」等詢問是否有其他還沒有被聽到的問題來做引導,這一步是開啟多元化選擇的開始。

但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連想法都沒有,即便問了這個問題還是會沒有人回答。

這時可以從兩的面向來切入:

外部訊息
內部動能

所謂的外部訊息是,透過找尋,看到我們都知道並且相信,但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決策本身就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出確定性的判斷。同樣,你的訊息是否可控,哪些訊息是不可控,以及發生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從這三個角度來判斷哪些訊息是我們應該關注並且可操作。

但訊息本身就是一種確定性,你今天看到的訊息,也許明天發生什麼事情,又突然變了調。你無法掌控,你也不能掌控,你只有不斷蒐集訊息來佐證你的訊息判斷是否正確。

另一方面,內部的動能因子指的是,我們希望到達的方向,如《與成功有約》書中提到的成功關鍵「以終為始」。不斷檢視我們現有的方向與做法是否持續在路上。

這兩者的資訊是為了讓決策團隊可以從外部框架與內在動能來思考,並且在此找出關鍵的交會點。

 

04價值,辨別行動的開始

這邊在更進一步說明內在動能價值,因為一但缺少了這一項,所謂的團隊就只能稱得上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做各自的事情而已」,你不會看到任何的合作與交流。

因為大家只要負責完成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不必在乎其他人完成的怎麼樣。但是,清楚的價值,是衡量我們為什麼再存在這家組織,我們的使命,以及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神話事蹟。

 

05決策基礎

綜合上述所提到的幾點:聚焦框架、創造選項、訊息發想、價值動能。

這就是決策的核心基礎,你可以從這四個項目中看到彼此的關係,但卻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讓決策進入核心」。也就是所謂的;「聚焦策略」

這個策略必須機於團隊內部以及外部的訊息辨別,從而一步一步推演為了達到那樣的目標,現在的我們該往哪個方向。

如同現在的你是十年前,所有選擇下來的你;未來的你,是你現在的選擇,所產決定的未來你該呈現什麼模樣。就像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說:「你的選擇,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

一切的選擇依據,源自於你相信什麼。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