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行銷專欄 (5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2|《品牌賦能:國際精品品牌戰略》從「道」到「術」構建精品品牌的層次

這本書是今年看過對品牌講述最全面的書籍,關品牌,不論在個人IP,還是企業品牌的打造,品牌塑造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換言之,完整的品牌塑造,是從方方面面策畫的結果。

 

102|《品牌賦能:國際精品品牌戰略》從「道」到「術」構建精品品牌的層次.jpg

其中最具代表的問題:

  品牌識別:你是誰?
  品牌內涵:你是什麼?
  品牌反映:我心中認為的你?
  品牌關係:我和你有什麼關聯?關聯的深度?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3|【品牌行銷】品牌增長的六道邏輯:戰略規劃到行銷佈局的策略應用        共計 3,662  | 建議閱讀時間 8 分鐘

品牌定位到行銷,如果只從存量市場的需求來發展,最終都會受到商品、產業的價值網給侷限住。只有從「增量」創造性的視角,才能真正讓定位有創新突破。

因為增量的底層邏輯,來自跳脫市場框架與原有的商業模式來看,但行為的驅動本質不變下,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是從有限邊界中,創造連結網絡的機會,讓已有的系統中獲得新增量與新系統邊界。

503.jpg

01行銷戰略的「增長」來源:人性底層需求的「稀缺感」

研究消費者行為的過程,在於從過去與現在的行為數據中,來掌握未來有可能的行為,這種基於過往行為數據的行銷策略來自「預測」的需求。

但是在行銷上除了這一條路徑,還有另一條內部驅動的路徑,那就是以「市場行銷為基本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說,行銷不只是一種戰術性思考,更是以市場為驅動的「戰略」指標。

這種觀點的出發,來自「真實的市場需求」。這回歸到一個本質性問題,企業存在的基礎,只有當企業提供的服務,有市場的真實需求,才會有足夠的「增長」空間。

因為在行銷的過程中,只有從需求的存量轉變到需求的增長量,才能不斷驅動業績的增長,而創造增長的過程,來自找到需求的槓桿點。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1528642474498-1af0c17fd8c3.jpg

496|共創社群品牌:「小群」將如何影響品牌的注意力與個性化的入口         共計 2,620 字 | 閱讀時間 4 分鐘

當普遍廣告只能獲取「短暫注意力」,相對於有效的廣告,則是能夠打入用戶「心理認知」,成為用戶在未來選擇上,會浮現出的「唯一」選項。

未來大品牌的出現,除非是出現顛覆行業的創新型領域,或是重新定義領域的新進品牌,不然絕大部分的品牌,都只能做到區域性的影響。主要原因就在於,人類正在經歷從工業時代中心化的群體流量,轉向部落化的分眾流量池。

這種趨勢的發展,已經不再著重於「大」,而在於「感」的轉變,過往傳統媒體在發送訊息時,觸及到的人群非常密集。但隨著各平台與社群的不斷竄起,不經營Facebook、Instagram、line@、youtube、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體平台,等於是不知道這裡會有你的用戶群。

也就是說,部落式的小群化,將是凝聚用戶核心的特點,然而,在經歷小群化的同時,能否在用戶在如此分散的情況下,找到需要你,我們就需要反思幾個問題:

1.不缺注意力的事件,往往備哪些要素?
2.阻礙品牌跨越的邊界是什麼? 
3.什麼是未來品牌社群化的發展脈絡?
4.驅動小群持續發展的關鍵?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0ebbb368994cf8aaa590c3243ca24e.jpg

481|《流量池》(2)無限場景,小藍杯luckin coffee場景營銷的流量獲取     共計 2,60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所謂「無限場景」,不再只局限於單一場景下的服務,而是針對定位下的各種相關場景,從線上與線下場景,在無限多種場景下的六感佈局,以「Any moment」即時即刻為理論基礎,讓每個場景都是流量獲取源。

一但理解這理論的基礎,就會理解,在流量稀缺下,已經不再是「人去找商品,而是商品去找人。」這也就是未來所有的企業,必然是數據型企業,因為透過數據驅動直接找用戶,而並非在原地開店等人來找你。

今日頭條之所以在百度佔據的資訊流下,透過數據挖掘用戶需求,並且推薦你所期望的產品給你,也就造成,同樣都是頭條,不同人看到的頭條,各有所不同。

百度本最有實力去做這方面的事情,但卻因為認知架構還停留在「人來找資訊」的角度,反而因成功產品走向失速點的同時,找不到第二成長的驅動力。

今日頭條則是以「不是人去找資訊,而是訊息去找人」的角度出發,透過數據挖掘反推到用戶本身需求。讓用戶黏著度不斷增加,從而產生新品牌認知的習慣。

luckin coffee的無限場景,就是以「不是人去找咖啡,而是咖啡去找人。」的角度出發,讓咖啡場景直接帶入到用戶的生活場景中,而且這個場景不是單一線上或線下,而是在定位下的場景延伸。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 (1).jpg

480|《流量池》(1):「流量池思維」運營視角的品牌定位,讓流量倒逼品牌策略     共計 2,76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當流量紅利已消失,追求流量化的結果,只會變成一場燒錢的競賽,即便獲取到流量,也未必能獲得用戶付費,以及到傳遞下的品牌裂變。面對這情況,會出現一個問題,流量都到哪裡去了?

互聯網流量紅利從上半場的BAT百度、阿里、騰訊。到現在互聯網下半場MTD美團、頭條、滴滴等大型頭部平台,佔據各個生活場景地的方方面面。即便定位下想要再從這些領域做競爭,也未必能找出新契機,因為用戶的心理認知已經被近幾年來的線上消費習慣,養成了新一波的消費認知。

另一方面,流量增長速度已經趨向飽和,也就是13億的用戶量中,能夠上網的都已經上網,要再重新增長流量來開創新市場的時代風口也以過去。這就意味的,在獲取新用戶的時候,你需要付出高更的廣告成本,才能吸引到足夠的流量,但這些流量未必是你的精準用戶。

從消費升級下的用戶認知,到現用戶獲取成本的升高。新品牌如何突圍,從市場中找出新藍海,這就需要不一樣視角下的理論基礎來做為支撐。

因為理論基礎,會決定商業模式的型態,進而推動整個組織架構的設計,再到營銷方式的策略依據。

 

01「流量思維」到「流量池思維」

流量紅利最終成為戰場的同時,轉換新的理論來支撐整個商業模式的發展,這種翻轉,來自流量思維的再生維,從「流量思維」轉向「流量池思維」。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mg-6.jpg

444|《從零開始做運營》(1)人類需求論:運營視角的三種維度       共計 2,43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人們對於傳遞的想法,很容易就忘卻,但是,卻對於感受到的深刻感,始終難以忘懷。這也是運營者的精隨所在,優秀的運營者都該知道,運營只停留在產品、內容、服務本身只會成為普通的運營,因為這還停留在一個載體的視角來看待運營,更重要的運營觀點來自於,深入人心的共鳴感,而這正是運營成敗的決勝點。

對於運營來說,它不只是包含的內容、用戶與活動,更重要的是「如何為顧客創造價值」。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企業的存在,就是為顧客創造價值。」

這種價值可以是功能性、解決問題的實體產品,也可能是情感性,價值導向,情緒化需求的滿足。

這也就代表,只要能夠為用戶創造價值,哪怕只是一種解決,都是對用戶獲得滿足感。

這也就會區分出兩種價值導向:

滿足導向:需求線上的價值創造
解決導向:需求線下的問題解決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hX_i4ZCeX95dKIoyuvhfmqZo-Jp.jpg!730x0.jpg
408|《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3)時間戰場:你為用戶創造了什麼樣的時間賦能     共計 3,36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

未來任何一種戰場,都是爭奪「用戶時間」的戰場。互聯網的戰略布局,以及社群發展,所有連結背後都是在搶占用戶時間。你怎麼爭取獲得你的用戶,已經不是你提供什麼樣的產品。

而是你提供什麼樣的「情緒價值」。

為什麼當初賈伯斯已經把Apple成為科技互聯網型企業,還是堅持要做實體店面,讓Apple門市不斷的拓展。但是現在來看,Apple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零售店面。

為什麼線上公司必須走向線下。馬雲曾說:「線上與線上離不開彼此。」直到今天你也沒聽到線上全面取代線下的實體店面。線下也沒有被線上電商的發展全面走衰。

原因就在於,「體驗」,人是一種情感性物種,只有面對面,才能感受到溫度。即便互聯網或是社群替代某種情感上的連結。但是最強而有力的連結,還是要透過「體驗」才能獲得。

因為人們從小至今都是透過「五感」來體驗接觸這個世界,理解世界是怎麼運行。但是兩者在社群品牌的發展上又代表另一種涵義。

 

01連結,讓你成為你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de91899d9a84c7bba6eca3af4245555.jpeg

407|《伏牛傳:一個社群品牌的內部運營筆記》(2)定義社群邊界:成長的侷限性,起源於我們的怎麼定義價值網絡     共計 2,364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金融+移動+社群+遊戲」,這八個字就概括了微信支付成功的核心。過去我們常認為,一項領域與另一個領域是完全不相關,但如今,很多迅速崛起的企業都是把握住所謂的「跨界」結合不同領域的功能,最終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然而,跨界的本質,只是停留在結合兩者不同領域的想法,等於完全沒有理解,因為最根本的不是結合,而是「價值行為的型態轉變」。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這張照片,裡面的人都可說是東半球最有價值的人,可能沒用過但至少你聽過。包含騰訊馬化騰、京東劉強東、小米雷軍等人,也可以說是這一代互聯網的領軍。

但這並不代表,大就會一直保持不變,因為後續會有人持續的追上。那些被追上或是被時代淘汰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固有的領域成功下,形成固化的成功經驗,以至於出現「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功。」

過去渠道為王,只要有錢,你就可以賣下任何廣告渠道,就能夠讓所有用戶看到你的品牌。但如今,這種方式除了大型企業還可以參考之外,絕大多數品牌如果也跟著這麼做,絕對是把錢價值發揮到最低的功效。

用戶所在乎的已經不是平台上能夠看到什麼,

對於互聯網的認知,如果只是認為把產品拿到線上,就等同於完成互聯網轉型,這意味著還不了解,互聯網的本質,其實是連結。

這種連結感,不是把產品直接放到網上就成功,它更是一種人與人間的情感連結。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786-9565e47bd0af70f6.jpg

405|《新媒體營銷聖經》新媒體營銷的基本功:講故事     共計 2,16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當你餵草給團隊,你會養出一批綿羊
當你餵肉給團隊,你會養出一批狼群

同樣的,我們給什麼樣的訊息,就會引出什麼樣的群體,你要相信任何文字都有它的力量存在。當你所傳遞的訊息是正向,那些相同力量的文字,也會逐漸的與你同行。生命會因為你常用什麼樣的語言,使得你未來的人生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與結果。

但是,當你想吸引某一種群體時,你要了解的並不是他們表面上說喜歡什麼,而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人們才會有你身上所有的條件。

因為訊息太有針對性,反而無法找出真正的想要。如同人們突然會想搜尋麥當勞,並不是因為本身想要吃,真正的理由是因為到了吃飯的時間,所以想收尋菜單,核心的需求來自於吃飯時間的情境。

訊息氾濫的時代,任何訊息的出現,已經很難再讓用戶感覺到你的貼心,反而會成為一種資訊負擔。除非訊息接受者認同或是在某群體的關係網絡中,這種訊息才有可能成為被接受。不然大部分的情況下,你所給出的訊息,只不過是一個無效的廣告。

例如,當你進入到一個網路頁面時,這時突然整個畫面出現廣告頁面,絕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是,找出關掉廣告的叉叉鈕。

這種情況,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廣告,很有效的出現在用戶的面前,卻無法讓用戶接受,這種廣告等同於把錢拿去水裡丟。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pload_LIKEY-MV.jpg

398|《奢侈品策略》(2)奢侈品的品牌核心:也許買奢侈品,只是為了找到喜歡自己的理由      共計 2,33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很多時候我們在購買一項商品時,如果你只是注意到商品本身,恨容易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為了推廣商品而推廣商品。因為所有消費者在購買的情境中,都一定帶有一個特定情境下的問題。

換言之,你賣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種解決方式。或者說是為了讓消費者達到內心裡的想要,從而創造出來的「感覺」。

當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感覺」愈是深刻,所代表品牌價值度愈高。一般企業在衡量自己的品牌資產時,都會從這個角度來檢視,當「品牌價值」等同於消費者願意購買產品的過程。

這個過程包含了四種類別:
品牌知名度:是否知道這個品牌
考慮程度;下一次選擇概率
行為:購買商品的思考過程
用戶忠誠度:如何培養忠誠用戶的能力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fa163fbf2a9bdb8dd8403ed5962ffc0.jpg

374|《奢侈品策略》(1)品牌價值,源自核心用戶的生活品味  共計 2,13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一個人即便有了奢侈品,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屬於那個階層。如同一夜致富的窮人,如果想到自己的身價,最初只會從購買奢侈品來提高自己。因為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讓社會大眾認可明白的事情。

然而,所謂真正的奢侈品,都不是從外在的物品來顯現,而是內在的核心。

這也代表,決定品牌價值的,並不是價格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附加價值,這裡也包含的用戶本身。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意涵,你就會知道,所有奢侈品策略,從來都不是走商業世界的運營模式,例如,定位、比較、用戶導向,而是由內定義自己的價值。

 

01先有產品,還是先有產品價值

如果你不了解奢侈品的操作,只認為只要是提高價錢,就等於是奢侈品。那麼你還是會陷入到商業行銷的邏輯之中。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從奢侈品本身對於用戶,為什麼會想購買的理由來去探索,僅僅只是高價賣出,你還是無法從新打造出一項奢侈品。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arbucks1.jpg

367|《極減力》簡單,才是真正的不簡單:提升品牌集客力的吸引法則   共計 3,058|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如果你問許多人,令你印象最深刻的餐廳是哪一家,通常最先聯想到的都會是那一家餐廳的招牌菜。如同當你說要上網搜尋資料時,你會說:「google一下」,反而不會說去:「yahoo一下。」

兩者之間的別就在於,前者是用減法來定位你腦海中的形象,而後者則是透過加法,雖然有很多功能,但卻讓你記不得。

好比一句話所說:「當你想要讓所有人都不討厭你,你也無法讓所有人喜歡。」

《極減力》這本書就強調一個概念,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未來想要在市場上搶占一席之地,你所需要的不是多加什麼,反而是要思考,你該「刪減什麼?」

過去在物質選項有限的情況下,人們的選擇相對少。但對於現在的你我而言,連中午吃什麼?都已經變成一到難題。

選擇愈來愈多的情況下,你沒有辦法在用戶的腦海中烙印下你的名字,那麼,你連被選的資格也沒有,直接被淘汰。

這時就會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拼命的把所有好的功能、產品,附加價值的項目,全部綜合再一起,這是一種選項;相對於另一種,專注在該領域上最強的特色,不斷主打、研磨,讓產品不再是產品,而是一種體驗的過程。

然而,你不會記得前者的好,只會記得者所帶給你的感覺。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tock_000034868688_Medium-1260x840.jpg

共計 1,84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1 分鐘

通常人們喜歡品牌,其背後代表著認同與共有這項價值。《品牌王道》中提到,人們會購買品牌源自於人們的情緒,也就是說,它能顯示個人的價值感,品牌本身就代表著個人的一種風格。

可以說,品牌塑造源自於對人的形塑。讓一件商品或服務,不只是單純的交付過程,更是一種意象情感。

這種情感是無形,難以察覺,但卻也會因個人的價值、偏好與喜好來做出感性判斷。換句話說,它是一種情緒觸發的因子。

為了建構這個觸發點,你就必須從品牌轉換成一個人的特質。

《品牌的技術與藝術》就解析一件品牌人格化中需要五項關鍵因素,包含:

主張
個性
語氣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25471.jpg

共計 1,138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1 分鐘

為什麼在對群眾行銷時,不管是品牌,還是銷售都會提到一個概念,那就是說故事,因為只有這樣行銷方式,才最能夠打動消費者,或者是以情感性價值來引導選擇。

最近讀到《五個選擇》中裡面有說明到,人類大腦有區分為兩層面,一層是最本能的反應,他在大腦的最核心。另一類,位於大腦最外層也就是皮質層的部分。兩者所負責的類別不同,前者屬於感性、衝動;後者屬於理性、沉著。

後來才明白,原來,從感性訴求為出發,那是基於人類大腦的反應。如果只是從功能性價值來,這時大腦的會透過整體思考,也就是內層與外層同步連結,發揮大腦的最大效能。

《部落領導學》裡也提到,當人們只從本能的獸性大腦來思考,會無法與全腦思考來,要讓團隊所有人發揮獨立思考的本事,你需要讓每個人都停下來,好好把外在的干擾排除,以達到外部內部大腦的相互連結。

理解了這一層概念,在逐漸去想,即使沒有讓消費者進入這樣的思考流程,你又該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觸發消費者的願意到你這消費的動力。

當你會選擇一家餐廳吃飯,要觸發這項選擇,就需要在用戶的心中種下「認知感」。

所謂的認知感包含兩個層面:第一,是否記住;第二,是否會回想起來。

如果缺少其中一項,那這件商品或服務,就跟其他商品一樣無從辨識。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eve-Jobs-Think-Different.jpg

共計 2,46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定位,是行銷最基礎也是最難的部分,一項好的產品或服務,怎麼定位、定位什麼都是最初要思考的層面。可以說,沒有深入人心的定位,你所賣的商品或服務,與其他產品是相同的賣。

《品牌的技術和藝術》在讀到定位的時候,真的消化了許久。因為裡面所提到的定位,不僅僅是基本的定位概念,更是有結構、系統性的定位邏輯。

這套模組被稱為「桂氏三角形定位模組」,說真的一開始讀還不太理解其中的關聯,但打磨了許久後,才真正理解到其中的精華。

《AMAZON行銷經理的獨門銷售祕訣》一開始有提到概念,你賣的不是產品,不是從販賣者的角度來販售,而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回看,我是什麼?

這也是「桂氏三角形定位模組」裡面提到的核心,把這用一句話說就是:「對什麼人?我是什麼?給你什麼?」

這是從定位的角度來看,從你面對的消費族群,我們自身的產品是什麼,以及你帶給你的用戶什麼。

除了從這三個角度來檢視,還從「產品定位」、「市場定位」、「傳媒定位」。前面提到的是三種視角的切入,後者是從產品到用戶的過程中,以這三層次來逐一檢視,定位出商品在各階段面對不同人,該怎麼驅動各層定位的聚焦過程。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1012400251iy2.jpg

共計1,493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鐘

去一間餐廳吃飯,你會想起的,是琳瑯滿目的菜單,還是這家店的獨家料理。訊息要讓人記得住必須包含兩個層面:第一,認知到這件事;第二,會回想起來。

好比你提到吳寶春,會聯想到麵包,麵包的背後,是一段小時候故事以及參家世界盃麵包大賽奪下亞軍的種種經歷。吃得不再僅僅是麵包,還是一份驕傲的殊榮,一個被烘焙出來的精神。

01記憶點

如果一件商品、服務,只具備第一,沒有具備第二點,就等於是沒有被人記憶住。

換句話說,一件好的產品,必須要有一項深入人心,並且是它獨有的特色點。當有人提起什麼的時候,你立即會聯想到這件事。

例如你去一家麵包店,成列的麵包有,牛角麵包、鮪魚蔬菜三明治、蔥爆香麵包等各式各樣的麵包種類。相對於一家只賣純麥吐司的麵包店,當你想到要吃吐司時,同樣都有賣吐司的麵包店,你就會第一想到那家只賣純麥的店。

這種第一印象的直覺,就是你在用戶心理所種下的記憶標籤。

販賣一件商品、服務等,當大家都有的特點,是基本條件,唯有在這些基本條件下,你能夠打出一個特點,並對這項特點加以琢磨,再包裝,故事化等形象的構築,就是你與市場做出競爭區別的關鍵。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DayTHSRTouristPass.jpg

共計 806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如果提起高鐵的競爭對手,你會想到那些可能?是台鐵、客運、還是航空業。

但這項問題必須從一個角度來看,促使人們搭乘交通工具的理由是什麼?

答案在於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透過實際的體驗,來感受到當下的感覺。

然而,有項科技卻打破了這樣的邊界,那就是互聯網的普及,使你可以很方便消除距離與對方溝通,進而對於交通工具的使用需求降低。

因為網路或電視直播的便利,大幅度的降低人們對交通工具的依賴。雖然需求降低,還是能夠創造另一類的消費需求,就是實際接觸的感動。

所以你在台灣高鐵的宣傳影片中,可以發現,當交通工具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能讓遠離家鄉的你我,成為一種縮短情感間的距離,一種家就在身旁的感動。

面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定位,定位什麼?什麼是顧客最在乎的利益?這是情感價值的形塑過程。

換句話說,普通的行銷過程,他們所賣的是一種產品或服務,相對於那些觸動人心的品牌,他們都有一致的共識,他們賣的不只是產品,還是一種情感的歸依。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36427318-981600005_n.jpg

共計 2,53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6 分鐘

最近在看奧美集團策略長、廣告鬼才葉明桂寫的《品牌的技術和藝術》體會到一個廣告,是如何成就出一個品牌。

在法國你要找咖啡館,就必須到左岸,因為那邊有一家著名的咖啡店,名字就是「左岸咖啡館」。然而,你真的希望有這家咖啡館嗎?這是一個很成功由廣告打出的品牌,可以說是兩岸廣告的教材。

可是在喚起這個品牌前,作者告訴我們,你必須找到屬於你的商業議題。

當我們要做行銷廣告時,常會提出幾個問題,這個廣告能不能幫助你提升銷售業績、品牌知名,或者是消費好感。

但其實那都是無意義的問題。你必須找出核心的商業議題。

然而,什麼才是好的「商業議題」:10元產品提升到25元,這15元的差異怎麼溢價。

15元的溢價空間,就是你怎麼透過廣告,告訴人們它的價值。

只有再清楚你的廣告所要傳遞的是什麼,你才能夠聚焦、清楚地描繪出它的使命。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anel-n5-leau-3.jpg

共計 1,60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如果要說香水史上的奇蹟,可以說非Chanel N°5莫屬。最近在書店看到《香奈兒五號香水的祕密》裡面有一段話特別深刻:「它不只是香水,更如同一種文化的象徵,簡直就像可口可樂代表的精神。

對於品牌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把一件看似平凡的東西,讓它可以活出自己的生命。

這種生命感,隨著時間一起成長。如同行銷的過程,它不只是一個片段的點滴,還是要把整個點滴編織成一張網。

對於顧客來說,你買的已經不再是一項商品、一種服務,更多的是它所帶給你的感覺。

 

01感知價值

Chanel N°5的生命。就是透視出香水背後那女子痛心與失落的一生,最終展現出自己的獨特的生命。

每個品牌背後,都有它的象徵故是,更是讓你我透過這品牌與不同時空下的人們對話,或者喚起共同的生命圖騰。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_Weber_1917.jpg

馬克思·韋伯說過一句話:「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對人而言,並不存在所謂的客觀需求,只有主觀需求,也就是被自己賦予了意義的需求。所有需求都是人的「意義之網」的延伸,是人們不斷創造來激勵自我,促進合作的工具。

就例如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一定會有人抱持著樂觀,也會有人抱持著悲觀。然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我們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但也因為只從某些看得見的角度來推測未來,反而忽略了看不見的影響。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在《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文章中的開頭寫到,好的經濟學家和壞的經濟學家的區別只有一個,那就是壞的經濟學家僅僅能看到那些可見的後果,而好的經濟學家卻同時考慮那些可以看得見,以及那些只能通過推測看得到的後果。

而這一系列的推測本身,就源自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學派、觀點、認知來理解這世界。從而解釋出屬於我們意義之網的延伸。

另一方面,堆動我們內在需求的抉擇,則來自於我們的比較與選擇。當我們看到很多人擁有這方面的需求時,自然而然,會促使個人的需求延伸於此;相對於,少數派則會透過賦予意義來強化整個信念。

舉例,如果我們從對於工業時代以來,機器取代了大量的勞動力,以至於人們將無法獲取工作,進而加劇整個社會的層級加大。但事實上,當人們實際透過機器,例如推土機來工作,遠比用鏟子來挖土來的有效,並大幅降低運營的成本。

多於出來的勞動力,重新回到市場上,在進行更專業的分工,進而促使整個社會的勞動力能更充分地被發揮。就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提到透過市場機制的循環,會不斷分工創造出新的勞動市場,並對此產生新一輪的產業升級,這一切的前提就須要有知識系統作為支撐。

換句話說,市場交易的核心本質是知識,如果沒有不斷自我學習改變,遲早會被因自身價值無法跟市場交換,才會導致整個市場機制的失靈。

上述對於轉變與不轉變兩者來探討,每一種選擇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回到市場,交遊市場機制來選擇時,最終的結果都將只呈現愈來愈好的狀態,即使有衰退,那也是本身在轉變的過程中必要的痛。

文章標籤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