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把學習的發球權還給孩子

「我們要教小孩如何釣魚,而不只是給他魚吃。」
42604_2012080809310911qks
釣魚的成功法則可能有一百種,一照地形、水文、魚種、氣候有不同組合,學習也應該如此。但在台灣所看見多數強調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價值卻仍然只有一種:透過「練習」取得「精熟」,鼓勵孩子「鐵杵磨成花針」的努力。換句話說,就是像把魚直接塞進孩子的桶子裡,叫他「不管好不好吃,吞下去就對了」

於是,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充斥著不斷重複寫不完的評量、自修和回家作業。反而忽略了,寫作業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奠定孩子什麼樣的能力?低中高年級各該教些什麼?如何搭配他們語文的發展階段和重點?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每一個孩子,習得基本的寫作能力,而不只是關照有天賦的孩子?

在目標不清楚、方法沒有架構好的現況下,老師們只好拿起「多練就會、多寫就通」的舊招式,要求孩子們頻繁的繳交寫作功課。依照不會寫的多數孩子,每寫一次,就挫折一次;一旁乾著急的家長們,只能一窩蜂求助補習班和額外課程。這樣的惡性循環,因而造就出台灣蓬勃成長的補習產業,補習班,其實是反映學校教學失能養出的「共同團體」。

學習「如何學」
一九九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首度揭櫫國際教育改革支柱,強調「學會如何學」,將取代「知道些什麼」,成為帶的走的終身學習能力。之後,世界先進國家紛紛採用「能力本位」,進行基礎教育的改革,二○○一年,鄰近的香港也提出未來十年的課程發展改革規劃,就是以「學會學習」,做為各領域課程發展的主軸和前提。在教學中納入「學習方法」的建構;建立學習目標、規劃達成目標的方法或策略、監控評估學習成效、根據結果調整方法,再繼續學習的循環。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育心理教授巴瑞‧齊莫曼(Barry j.Zimmerman)透過有系統的研究,長期導入探討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歷程,將上述自動自發的過程稱為「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研究指出,高學習成就的學生,就是擁有並高度掌握「自律學習」的良性循環。其中更具體歸納出,幫助學生發展五種基本技巧,就是能夠幫助學業學習上的進步,包括:
一、更有效的規劃和利用時間
二、文章理解與摘要能力
三、學會做筆記
四、有效的預測考試內容並做準備
五、有效的寫作技巧

當學生能「學會學習的方法」,能感受到擁有學習的主控權,這就是內再動機的主要來源,也才能因此產生自發性學習。

在知識和資訊快速翻新、大量及免費流動的新時代裡,不需要仰賴智商或天賦,任何人都可以靠著有系統的引導,建構出自己的學習模式;然而,目前台灣太重視成績、標準答案和結果的文化,忽略「過程」的課堂,輕忽了「學會如何學」的重要性。

培養自學力,就等於替孩子備好強壯的羽翼,讓他無懼無恐的飛向二十一世紀的天際。教室裡每個小小的改革,都是社會之福。培養自學力是一個空前龐大複雜的任務,但是看到發亮的眼神、躍躍欲試的學習欲,就是是最好的回饋。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