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曾說:「國家就如同航行在時間長河上的一艘船,要不斷確保他航行於河的中間。」
國家政策的發展會隨著時代背景與條件不同,轉變為相對應的政策措施,然而,這種轉型往往會打擊過往的既得利益者,也就使政策發展上產生很大的矛盾。
英國經歷二戰後為了有效使國家資源被充分調配,於是採用經濟學家凱恩斯所提出的方式,對市場進行干預影響市場的發展,讓各種基礎產業國有化。
但是,經濟學家哈耶克對市場發展另一派論點: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訊息積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體系,也就意味著較大的經濟體中有不同決策計劃與個體間的合作和協調。如果國家政府試圖實施規則在這樣的市場或個體的自由,長久下來會損害市場的機制,影響長久的繁榮。
面對國家發展進入到一定階段後,就必須要有所轉變,這時信奉哈耶克經濟思想的柴契爾夫人,力求主張讓政府退出重建市場活力。在這樣的改革過程中非常艱難有贏家也有輸家,國家企業的員工自然會緊張。因為非商業化經營的企業,會有大量的雇員,也就導致雇員會擔心失業,但企業能力會變得更強,讓大眾受益於效率和服務品質的提升。
期間最困難就是既得利益的反抗,從鐵路、石油、電器、天然氣、鋼鐵、自來水,紛紛脫離國家投資,經過循序漸進的幾十年,讓英國注入新的生長因子,到柴契爾離任時英國經濟一直保持著5%的增速,英國的市場化速度明顯提升,也奠定現在英國的經濟基礎。
面對環境愈來愈困難的情況下,領導者如何在適時選擇出一個方向,不是最好但卻會是最符合當前以及未來發展所需的方向,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氣與面對任何反抗的力量。
在任何時候誰都無法知道當下各種決定會對未來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因為在期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素,以及任何重大事件就導致方向政策的有不同的結果,往往領導者的性格與決斷以及其他因素將決定現在的成果發展。
什麼樣的特質、性格與條件,能符合當時情境下領導者的條件,就是一大考驗。接下來將從遴選接班人的角度來審視,從遴選者的基本原則以及過程中的核心議題到我們如何做到現在與未來客觀公正的角度來建構出最合適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