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2-fysqfnf6192996.jpg

457|《得到品控手冊》(1)為終身學習者「賦能」:全球知識服務者的核心思維       共計 4,02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3 分

「賦能」是這一代知識服務這最重要的指標,在內容創作、生產的過程中,如果你的內容沒有辦法對用戶賦能,讓用戶感覺有價值,這就是對於用戶的不尊重。

即便是碎片化時代,內容的碎片化,不代表邏輯,系統化的認知構建就不存在。而是更該回歸人類大腦,在學習過程中它的基礎認知,也就是結構化、系統化的內容。

然而,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判斷出內容被賦能,就來自於「時間價值感的提升」也就是你在單位時間內,可以感受到更高價值。

為了釐清這些定義,並在團隊內部產生一致的共識,未來內容生產者,都必須對於認知上有共同的定義,才能在這條路上共同努力。

 

01「賦能」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積累信任

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我們所做的是虛無,沒有實體化產品的服務。所以,要回歸到人本價值,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基礎「信任」。

因為「信任」產生一切商業模式,才能讓合作變得更加確定與衡量,回到內容生產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做內容的創作、生產,更需要關注的是對於用戶生活上的一系列解決方式,而整個交付的過程,就是以「內容」為基礎,「文字、圖像、音頻」為載體。

所以站在用戶的視角,參與到用戶的整段過程,而非只是在單一的一點上。就會呈現出一種現象,那就是用戶畫布的產生。

但是用戶畫布人人都會設定,為什麼還會失靈,最大的關鍵是,人,都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我們所設定的用戶群體,是定位在,想要追求更好的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一群人,他們以學習為主導,這種學習的結果,必然會讓人不斷成長,成長的背後,用戶的畫布也就會與當初的模樣逐漸的不同。

換言之,用戶與我們的交集點,只是設定在學習本身,那麼當用戶沒有需求後,就段成長關係也就伴隨到此。所以,當把定位設定在「終身學習的大學」後,用戶畫布的功效不是說完全無效,而是針對「大眾化產品」它需要更大的認知框架才能更符合到整個需求。

這不表示說,用戶定位就沒有效果,而是需要不斷的進化、升級。對於現在學習者的主要標籤,大致可分為這幾項:戰士、知識飢渴者、泛創業者、自我跌代者等。

一但當用戶的基本想要確立後,還需要從,組織內部的價值觀來檢視,是否對應到需求,只有完成這一塊拼圖,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與用戶創造信任感的聯盟關係。

 

02為時間賦能:提升知識內容的交付力

時間是所有人的一生中,真珍貴,也是現在不可逆的資產。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怎麼抓住用戶的「注意力」,就是用戶為你駐足的時間裡,你怎麼創造最大的價值。

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能夠創造的最大價值,那就是以「學習」為解決方案,它展現的方式,來自三種特性:

終身化:以十年為單位的長期價值展現
碎片化:系統化解構各領域的認知模塊
跨界化:建構多維度的思想融合體

這三種分別是讓知識走向「深度化」、「廣度化」與「交融化」的知識大遷移。讓知識除了突破各領域的制高點,也是在交流、碰撞知識創新的新可能。

為了落地到實踐的應用層面,從賦能的角度以信認為基礎,所創造的「知識賦能價值鏈」就包含了三種階段:

階段一:問題導向,引出對的用戶、真對各自場景需求的議題探討
階段二;人格服務,透過人格化的知識傳遞,讓知識不只是冰冷,更是一種關係上的連結。
階段三:強交付:讓人聽得懂、可以用,才叫做真正的賦能,也就是在學習後,能夠產生「認知」或「行為」上的轉變,這種方式,就是在為用戶提升自我能力,並且認同,支持這項服務所帶來的價值,從而產生信任度的積累。

這三階段後,就是檢視知識服務者的功力,亦即,這也是為什麼在選擇各領域的交付者時,要選擇是「頭部牛人」因為只有他們所產生的內容,才是真正的有價值、有邏輯,以及系統化的內容結構。

另一方面,回到組織運營的角度來看,過去的線上獲利模式是以「用戶停留時間愈長」你所能獲得的收益相對提高。但是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我們更是要追求時間停留的精準,亦即有價值,因為這一切都是對於用戶尊重,只有具備這樣心境,才是真正做成一家終身大學的選擇。

 

03日更知識需求的核心邏輯

得到的產品線中,目前有兩大核心主軸:

第一類:日更產品,例如年度訂閱專欄與30堂50堂的大師課。
第二類:每天聽本書,分別挑選經典、知識性、出版推薦、新出書籍來作為推送。

這邊先以,日更類別的產品來解析,產品的種類與型態,取決於知識的定位。從這個角度大致可將知識分為兩類:

存量:既有的通識課程:商業經典、人文藝術、自然科技、經濟思想、社會政治、哲學等,人類迄今為止的一切基礎知識存量。

增量:包含了全球前沿科技的發展,自然科學的突破創舉,以及新商業領域上的模式創新等,不同於以往的知識,透過知識創新、融合所產生的新領域。

當知識類別確認後,針對不同的知識服務者的定位,來找出適合的人來做為分享,這就是各領域的頭部效應,只找頂級人才。

除此之外,能否讓用戶感到有價值,就在於把艱澀難懂的內容,轉化為聽得懂的知識點,這種解讀,就是在幫用戶指引出思考路徑,排除掉不必要的認知碰壁。

 

04找回定位,突破日更產品的障礙點

對於日更產品來說,最大的障礙就是變成資訊過載,讓這份學習,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成為一種負擔,進而加深用戶放棄的可能。

所以,回到用戶賦能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提供單位時間的價值提高,但卻因為碎片化的增多成為一種障礙,這時就需要為用戶提供學習地圖,讓人們知道,係在的學習是在什麼位置,讓舊有的用戶知道現在在哪裡,也是幫助新進來的用戶知道我們所處的位置,與未來開向哪邊走。

如同哲學上的三大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去哪裡?

同樣在日更產品中,怎麼確保學習者知道現在的位置,這不只需要知識位置,還需要價值位置,就可以化分成兩類:

知識位置:知識現在與未來
知識價值:為何要學與知識領域的地位

所謂的知識位置,就是在這份知識點上的位置趨向,以及六大知識關係,這就可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點到面:從單一知識點,擴張到整個知識系統的位置,讓你知道這個知識點位於人類知識中的哪一個環節,幫助你知道它可以連結到哪一的領域,以及延伸,讓知識碰撞不再是單一領域的認知,而是宏觀知識系統下的位置在重組。

其二,面到點:講述現在這這知識,是在模塊中的的幾章節,先從整個宏寬視角,聚焦在單一的點上,如同非線性化的解構,回歸單一粒子的拆解,從而回理解本質事務的關聯性。

 

05知識六關係

前面提到兩種知識位置的類型,第三種類型,則是當你從不同格局遊走,怎麼確定你與知識的關係。

其三,六大知識關係:所謂的六大分別為:並行、進階、升級、維度、時間、空間,個別解釋來說:

1.並行:這份知識它所對應的有哪些相似處,亦即延伸的可能,讓跨界知識成為不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跳躍式的跨界。

2.進階:它是屬於單一知識領域上的再一次突破,例如,原子為最小粒子組成,但後來發現,原子是由中子、質子、電子的組成,又更進一步發現最小單位是夸克。這就是在單一知識點下的持續專研的進階。

3.升級:它代表著,在同樣的範圍中,進升級到另一種高度,例如,當等級上的提升,會開放不同的能力,這種突破,好比是,你原本只知道加減法,突然之間學會了乘除法,你的運算能力進一步的躍升。

4.維度:三維空間下,無法解釋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衝突點,直到十一維度的空間後,這兩種理論得到一的完美的結果。所以,單一維度下的看不見,造成解決問題的阻礙,就如同一切的負面情緒,都只因為你站得不夠高。知識維度上的增加,就是認知模型的數量,決定了你用什麼樣的維度看這世界。

5.時間:經典知識隨著時間的增加,反而會愈有價值,因為他所具備的知識半衰期相對長。所以在學習知識上,更專注經典,以及那些歷久不衰的核心知識。

6.空間:有些知識在不同的空間下,就無法有效的使用,例如當你處在沙漠與你活在城市哩,兩種所需要的知識儲備完全不同,所以對應在不同空間下,你該怎麼有效提取知識,就會是場景化學習是否能對應到,以及有效的交付。

這六種關係與位置的層次之間,讓用戶知道,所處的位置在哪裡,以及之後這項知識點又該往哪裡去。

 

06知識價值

知識價值的核心,就是讓用戶知道,感覺到這份知識是有價值,而最有效的證明方式就是交付後的行為轉變。換言之,這個知識價值的座標位置,它是一個時間流程的展現,其中包含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什麼要學這個,它所包含的是知識、概念,方法或是一套理論的展現。

第二階段:對比效應,其中包含了大領域下的對比,也就是這個知識點,對於時整個學科代表的含意是什麼?另一種對比則是對於個人,這個模塊對用戶來說,提供了什麼個人化的價值。

第三階段:對交連結,個人學習到這項知識後,到這整個學科領域間,又是處在什麼樣的價值點上。這與前者的差別在於,前階段是兩種價值的拓展,這裡是聚焦在核心點上。

第四階段:落地實踐,當你得到這知識點後,你將產生的變化以及結果又會有哪些,沒有它又會失去什麼?

第五階段:測驗,測驗的方式從學習的一開始,到每階段的學習後,以及整體學習結束,你個人認知上的轉變產生了什麼樣的升級。

這五階段的檢視,是幫助知識服務者來釐清,價值層面的賦予,因為人是意義化的物種,我們必須讓用戶知道,這份知識價值點在哪裡,可以說,提供的價值,不只是客觀上的意義,還要更深入到用戶的主觀上的認同。


07知識服務者的潛在阻礙

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說,用戶能否被賦能,將會絕對知識服務者的價值衡量,在注意力被教育到難以在專注時,能否捉住用戶的注意力,並且讓用戶願意,以及持續的學習,是現階段的挑戰。

然而,後面也將面臨,另一個嚴峻挑戰,當專業知識體系不斷的專精化,如何打破知識建的壁壘,創造知識大融合,又會是另一個關鍵議題。

所以,對於知識服務者來講,只專注寫同一個知識領域的內容時,認知框架將會步逐步的縮減,最終陷入到已有的認知模式下,此時的創新也就成為歷史名詞,因為持續專注在同領域的撰寫,只會讓人走到舒適圈中。

要突破既有的寫作思路,跨領域的學科交流,從不同領域來撰寫,將會必知識服務者必備,以及持續創新的唯一出路。

因為當撰寫不同領域的知識時,會發現到原來這是一個「盲維」的世界觀,與此同時,也開啟你對另一個新世界的探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咖啡加糖嗎 的頭像
    咖啡加糖嗎

    咖啡加糖嗎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