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7111543397.jpg

在《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的自序中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我並不希望這些故事能夠豐富你的人生體驗,撫慰你靈魂深處那些不可名狀的傷痛,給你溫暖而堅定的力量,讓你更好地在黑暗中擁抱和寬慰自己,進而產生從谷底爬上來的勇氣。如果看了這些故事後,你能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幾個有血有肉有對有錯的鄰家姐姐曾經或正在面臨的人生困惑、苦痛一點都不比你少,你並不是唯一的特例,或者,如果你也能從她們的經歷、故事、感想中找到共鳴,便是這些文字存在的意義了。」

當我們深陷情緒之中,讓自己走出情緒的困境時,有時會感覺到好了,但不久卻又被那種莫名的情緒所帶著走。治癒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曾經在那些深夜痛哭過,一行行都是實實在在的淚水。

過去,我們總反覆糾結沉浸在回憶中,即使明白清楚的知道是徒勞,但還是會有一無反顧地衝動。

這世上沒有什麼靈丹妙藥,能夠讓自己一下子明白。因為,生命所有,是需要我們去體會。

「走出來」看似一句簡單的話,卻是一個不簡單的結果,因為這件事,從來都是不容易的。

所有的情緒,都需要有出路,但是,最怕的是有一條,讓我們沉溺在情緒中,生活卻沒有任何推進。最終只是更多的酒精,導致我們產生更多的壓抑。

所以,這條情緒的出路,可以稱為第三世界,不是絕對正確,也不是絕對不好,而是一個讓我們走過去的情緒心理。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在《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一書中闡釋說:「每個個體在認識這個外在世界,以及世界中的所有客觀事物,在“幻覺”與“現實”之間,有一個“第三地帶”」

這個第三地帶,就好比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幻覺」走向「現實」的緩衝地帶。

當人們的緩衝地帶太短,容易使人一下子幻想破滅,並且對現實絕望;相對於緩衝地帶停留太久,隨著時間的增長,漸漸喪失對社會化的參與。

例如,每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會覺得這世界是自己的,可以隨意由自己的意志來操控。所以會透過哭泣,來讓人們注意到孩子的需求,但是隨著孩子逐漸意識到,有些事情即使哭泣也無法改變,於是慢慢的理解什麼是現實,以及該如何與現實相處,漸漸的不再以哭泣來作為要求的方式。

當意識到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產生時,也就連帶產生出失望的情緒。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談到一個人的成熟度,就是這個人「接納未來,將幻覺轉化為生存動力」的能力。

也許,所謂的成熟,就是使幻覺與現實達到個體的內在和諧。而在這個內在和諧中,讓我們學會面對失去,並學會和沒信心共處。

所以,當有天我們哭泣時,開始意識到,不會有人給我們給我們水喝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要去找水了。

然後,我們逐漸的,不再用「哭泣」去作為索求的方式。

如果有一天,在我們面對痛苦、挫折、難過的時候,我們都能夠勇敢面對它,並且笑著對它說,你好。接受、包容,到最後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時。也許,就能跟自己說「感謝在生命中的出現」。

當我們在尋找更好的自己時,不要忘了,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成長 孤單 接受 微笑
    全站熱搜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