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003663.jpg

這次聽馬雲在湖畔大學演講中有幾段非常有共鳴:「未來三十年,湖畔大學的企業家將成為榜樣,能夠擔負起整個社會經濟的擔當。未來經濟競爭,是靠文化、思想、執行力、學習力的競爭。用全球的思考、眼光與格局,面向全球、面向未來。」

這一直是我學習的標竿,用更大的各局視野,做出影響一整代人的貢獻。如同賈伯斯所開創的新時代,讓人們看到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如果從組織發展來看,就是來自於領導者本身的格局視野。

這一點最能體現在一個地方,那就是他所招進來的人,是否都比領導者來得強。換句話說,判斷領導是否有格局,關鍵來自於找他的老闆。

Google企業文化中,就有一條準則,永遠招比我們更優秀的人,也就是A級人才。如果我們放寬標準,從而招進B級或者是C級員工,那他們也會不斷吸引比他們更低層次的人。

換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微軟、IBM在這幾十年沒有創新能,其中原因就是他們都喜歡找應屆畢業生,因為他們容易聽話;相對於,在社會經歷後的人比較難管理,但卻不一定不是好人才。

這也描述出一個現象,在泰勒柯特的《THE COMPLACENT CLASS》美國社會為什麼沒有出現馬雲,就是因為整個社會階級已經很難流動。而且美國過去十幾年中,任何社會變動,都是往更平靜、更安全的方向走。例如大麻合法化,同性婚姻合法。

過去這些反動派沒有理由反動,最終整個社會朝向更為平靜的。但是穩定背後就是危機,因為社會經濟的壓力就會愈大。

其實,這也可以看出一個領導者的格局,卓越領導者會花更多時間找對的人。不是找最好的人,而是最適合的人。

天下沒有一個人招進來就是完美無缺的。因為最好的人是培訓、磨練出來的,並且相信組織價值的人。

重要的是你能否招到能成為你老闆的人,這就是格局。

從領導者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從A到A+》《僕人領導》等書中,都反覆強調一個概念,那就是領導者的核心價值,來自於對謙卑。

只有理解了這一層涵義,才能夠各項領導藝術上,擁有驚人的爆發力。

具體來講,就是當組織遇到失敗、挫折時,有領導者會把所有責任歸咎於他人;當組織成功輝煌時,則是把責任歸功於自己。這種領導者的精神會體現在,當領導者離開組織時,這個組織也就跟著衰退。

另一種情況是,當組織發生危難時,領導把所有的過錯,全部自己承擔、負責;當組織成就一件事達到超高目標時,則把這些功勞歸功於團隊的每個人。這種領導者就體現在,當他離開組織後,整個組織仍然欣欣向榮,甚至更甚於過往。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與擔當,即使在核心領導離開後,還能夠基業長青。

前者體現於私慾型領導;後者則是良心型領導,其中就包含了謙卑的責任心。上述
提到的兩種領導價值,並不是說絕對,因為還需要包含情境、部屬的心態、組織內部與外部的現狀,來做不同領導情境的轉換。

但還是有判斷準則,就像湖畔大學上馬雲所講的:「企業領導者必須要有理想、有擔當、樂觀、改變自己,不斷創新本身就是對世界做出最大貢獻,真正的創造價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領導 格局 視野
    全站熱搜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