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G03110342V21.jpg

475|《交互式培訓》(2)跨越侷限:自洽邏輯下的自我破局          共計 2,36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老子《道德經》裡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也體現了,在大千世界下,如果用人類的語言,能夠說出來,說清楚的事情,都必然存在著它的不完備。

亦即只有從不存在的角度來看,反而能夠證明道本身,如同暗物質,用不存在證明了自己存在。有理數用無法自洽,證明了無理數的存在。

往往那些真正的真理,都不是人類語言可以闡述清楚的。如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了有自然數系統的公理系統是不完備。

當我們愈想用幾條確定性公理,解釋無理數的宇宙,那麼證明有理存在的假設,本身就是不存在。

例如,當自然數的公理系統中,只存在有限的公理,那麼就一定會存在某些命題,你不能用這些公理來證明它是對的,同樣也無法判斷它是錯的,

也就是,命題本身的驗證過程,根本就不存在。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道理,學習這一件事情,就不會有所謂的「終極真理」。因為它是在不斷「變化」和「適應」的過程。

學習設計者本身,就需要意識到「語言的侷限」。

我們不僅是幫助學習者學到,更是協助跳脫既有框架下的認知世界。

 

01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認知框架下的改變

既有認知下的世界,往往會讓人類認為這是世界的全貌,也就看不清宇宙是藉下的大勢之道。

反之,當人類接收訊息的時候,能夠掌握那些大勢下的趨勢點,就能夠看到真實世界下的不完備。而這些不完全的面貌,才是證明未來趨勢的潛在價值。

例如,當一位新手的圍棋者,跟專家期的圍棋手,兩者在下期的時候,所看到的細節會完全不同。前者往往只會看到當下的未來可能;後者則會看到,那些大家都認為可能背後的不可能。

同樣都是接收訊息,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認知世界。這一切就來自「觀察視角」。一個是看到確定性,一種是看到「不確定性」。

《黑天鵝效應》書中就出了真實世界下的不確定性,往往那些不確定性,在短周期下來看是偏離世道,但是拉長放到宇宙格局來看,它就是世道的必然。

對於學習設計者來講,這就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人,給予相對應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的源頭,就是「變化」,讓學習過程,不是確定性本身為主導,而是喚起學習者對於不確定性的追求。

 

02愈確定,愈需要「跨界的不確定性」

怎麼讓學習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增加,創造學習者認同,並且接受不確定性,讓

所有能夠用文字表達清楚的事情,都必然存在文字無法觸及到的情況。例如,當你進入到一家企業時,立即收到公司裡的員工教戰手冊,厚厚的一本
,並且要求把每一條逐一地看完,了解後就能夠應付公司內的任何問題。

但真實情況,都會與文字上的產生一定程度的衝突點。也就是有「模糊地帶」,它不是用絕對對與錯,二元形式上就可以絕對證明。有可能在證明本身,就有可能是一種不存在。也就是議題是否有被驗證的需要,驗證的本身是否是真實的存在。

可是當全部都以不確定性來作指導,必然會讓整個執行過程停止,因為任何事情與決策都一定存在不完美。

所以,怎麼掌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比例。這就要從認知一個人對於這某領域的熟悉度。

當一個人愈熟悉某領域的知識、技能,與相關的確定性事務,這時個人對這領域的「確定性世界」以建構起來,也就是個人的認知世界,但認知世界也有它的侷限框架。

要突破這種認知框架,有的人就提出「跨界思維」來學習。好比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提到「思維模型」的概念,一個人一生中,決定他能夠走多得多遠多長,就來自一個人擁有多少「思維模型」。

例如,經濟學、工程學、政治學、文化學、歷史學等不同領域下,都會有他們的認知世界,每種世界都會有最根本的本質性思維,就是「第一性思維」。

 

03知識內容的交互設計

人類大腦在接受訊息時,都會自動判斷這些訊息要不要記住,能否被記住,是因為我們主動來記憶。這邊就要從人類大腦的學習模式來檢視。

學習模式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在進化,因為我們知道這些訊息對學習者是重要的。《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對於人類會主動去關注某種事務,有兩個切入點:

其一:意義
期二:改變

當這些訊息進入到大腦後,基本10-15秒就會從短期記憶區給消除,換言之,內容能不能有效的被接受,並非是接受訊息的載體,而是內容是否被組織與設計。

多感官學習可能不是強化了學習,反而是增加了學習雜訊。可以說,要讓學習內容有效的被記住,被提取。

要讓短期記憶,前進到長期記憶,傳遞的內容被設計,才能讓學習者知道。

通常傳遞訊息最準確,精準的方式,那就是透過「文字」來表達,透過一段文字,你可以清楚知道這些內容所要傳遞的概念、認知,知識點。這就是所謂的「陳述型知識」。

然而,還有一些知識概念,需要經過一段又一段的階段行為來產生全貌的概念,也就是「程序型知識」。

當技巧型的知識要設計時,如何從程序型知識,轉向陳述型知識,並切通過體驗學習,讓學習者接受到的陳述型知識,轉向個人經驗下的程序型知識。

兩種之間的轉換並非是對裡面導向,而是交互式的知識連結,讓大腦提取記憶點時,不再只是硬背一個單點的記憶,而是聯想式的知識提取。

 

04不確定下的價值觀導入

當我們釐清了兩種類型的內容型態後,就可以針對目的與想要達成的結果來做設計,把內容重新解構,拆分設計前後可能面臨的挑戰。

並且在確定性的內容置入後,進一步從「不確定性」角度來設計可能發生的內容。
這種不確定性,是人類文字語言無法有效闡述出來的道理,但卻也是決定學習成效的核心。

這個道理,源自文化價值觀,一群人相信什麼,在面對不確定性發生時,就會依據這些價值觀,來作為選擇的判斷。

但是廣泛性的價值點,很容易讓人不法掌握,因為模糊範圍太廣泛,所以價值點的傳遞需要有方向,但卻有不能有確定,只有在這樣的模式下,人們學習到的內容,不會只是同樣的認知,而是符合組織精神與價值觀的內容。

人類永遠有跳脫文字下的認知系統,因為我們永遠都有意會到不可言語的道。因為世界的真實,都是符合不完備。好比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最終的推論:「我們永遠不能發現一個萬能的公理系統能夠證明一切數學真理,因而不能證明任何謬誤。」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