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resdefaultihihi.jpg

424|《部落領導學:全球百大CEO採用的組織改造計畫》(1)堅持的動力:寫下你的希望動力表     共計 2,50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每當人類歷史中出現了新的工具,總是會把人類區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認為工具本身是違背過往的精神,所以抗拒接受;另一種人則是因為新工具的出現,把握住新工具所帶來的效益,最終把人類文明帶向新的紀元。

同樣一件事情,不同人解讀觀點上的差異,某種程度來講,都是個人潛意識的投射。例如,常用「應該」這種話語,常常就是侷限人的一種觀點。他「應該」會怎麼樣,消費者「應該」會有哪些行為反應。恰恰都說明了,那是一種我個人主觀想法,卻沒有真正的從另一個視角來觀察。

換言之,要能夠產生持久性的驅動力,並非是個人的想要,而是我們對於一件事情解讀上的差異,一旦想法上面出現了轉變,那種曾以為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會隨之轉變。

 

01理性1%都是用來解釋99%的感性

要創造持續增長的動能,首先都要先問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東西值得我去努力。這個問題本身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我們是為何而做。

然而,這些觀點都是我們常常聽到與理解到,但是,即使知道源頭,為何而做,還都只是表層,也就是你需要更深一層理解,為何而做這件事情背後的驅動邏輯。

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是出自於我們的感性,直覺性的想法。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這樣做,當你說出原因時,你以為是你的真實原因,但這只是你的理性大腦在為你的感性大腦所呈現的行為,做出一場邏輯性的假設。

換句話說,任何人的經驗總結的想法,都只是感性選擇後,我們用理性想法的邏輯給整理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即便你模仿了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方法,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種原因就在於,感性直覺不具有可複製性。因為你所看到的世界,跟我所看到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差別。而我們的教育過程則是以邏輯性概念,不斷強調一致性、共通性,因為這是教育最高效率的方法。

這就會連帶影響到一件事實,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更不知道你為什麼而做,真的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發展嗎?

對於這件事情,需要從另一個觀點「反轉性思考」。也就是當我們擁有理性邏輯後,如何在探究那感性的真我,從而找到生命動力的源頭。

 

02「無知」造就了現在的你

在你還小的時候,會覺得整天充滿了動力,覺得這世界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在等著你探索,那種想要去理解、認識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樣形成的。

於是,你就會不停的問「為什麼?」,不斷的去用感官、身體去體驗,這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

動力的源頭,就是源自於我們的「無知」,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整天充滿動力的想要填補起這些空白,逐步了解這世界的樣貌。

然而,在我們不斷的積累後,這些動能卻慢慢地消逝了。原因就在於你已經都知道,認為填滿了空白,這種時候你的安全感,存在感漸漸的被這種「已知」想法給逐步套牢。

這也是為什麼說常保有好奇心的人,比其他人的學習能力要來的強,因為他們把過去的已知給放下,更多的嘗試,接納新事物,如同一件新工具的出現,往往「無知」反而能成就新一輪的變革。

 

03堅持的源頭,源自對個人的不滿足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會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而有的人卻對一些事務完全起不了興趣,究竟是個人的原因,還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這種觀點,需要以生命的本質來看,也就是我們為何而活,一但理解這一層概念,你就會知道,原來,每個人活著都是有他活著的意義,只是有的人明白地知道,有的人卻遺失的這種能力。

這能力其實就在於我們的想法上,一個人如果想要吃點什麼,就會去找,如同古代時候人們完全沒有任何的工具下,為了生存,你會去跟一些巨大的動物抗爭,那種由生存意念所產生的動力,就是源自我們想要最核心根本。

但是到了近代,由於生存的本身已經不是問題,那種活著的基本驅動力也就漸漸地喪失,以至於有些人活著,但卻如同死了 一般,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何而活,而是基本的環境發生的改變。

這就可以知道,當你對事物有不滿足,你才會去想要去追求那更美好的你所努力。

 

04你就是自己的主人

之前提到我們都是以感性來直覺性的判斷,這是人類一萬多年演化下來的生曾基因。如果在環境發生了改變,個人的潛意識還是用古代的獸性腦來驅動,就只會造成一種現象,活著等同於死了一般。

有些人,為什麼即便失去了所有依然會很快樂。不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意義被剝奪,正恰恰是因為當他環境發生的變化,讓某部分人們發現原來人生還可以另外一種視角來看到自己為何而活。

有個經典案例,二戰時期在集中營裡的人意識到自己來日不多,但卻會在希望出現時有活力,喪失的同樣也失去了活著的價值,在1944年的耶誕節前夕,集中營裡的人,認為他們會在聖誕節後獲得自由,也就是二戰會獲勝。但是當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那種以為的希望,卻沒有帶來任何一點實際的現實。

最終在聖誕節後,有一大群人突然的死去。那些曾經以為的希望,卻無法實現的時候,活著的意義就盪然消失,也就無法在支撐著他們想要繼續生存下去的動力。

如果要讓你有生活的動力,做自己的主人給予希望。

 

05構建你的希望動力表

然而,要怎麼做到成為自己的主人,可以從盤點自己的事務「那些會的到活力」、「那些會喪失活力」,以及兩者皆有的,從「活力」的角度區分成三類:

得到活力:使你有動力
喪失活力:讓你降低熱誠
兩者皆有:兩種都有只是比例上的不同(例如80%活力20%喪失、又或是40%活力,60喪失),依據個人對這件事務的觀感來做盤點。


你會得出例如像是下列表:

活力事情:
完成一項任務
與有自我驅動力的人共識
學習新知識

喪失活力:
等待時間過長
與負面態度沒活力的人共識

兩者皆有:
打手游(60%活力40%喪失)
養青蛙(80%活力20%喪失)

一但歸納出你日常生活中,這些事項某種程度上都代表的你,也就是說,因為你的選擇,而造就了現在這樣的類別。

例如,當你常選擇你想要做的事情時,卻都選擇了那些讓你喪失動力的事情,你卻不願再去調整或改變,也就自然而然地喪失掉做這件事情的動力,最終成為只是做事情,卻沒有做出事情本身的價值。

這個分類方式,是幫助我們找到那些你真正感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務。也就是每個人認為有活力的事情都不盡相同,也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感性認知不同,造就了我們選擇不同的活力。

最後一件事情的活力,取決於個人的感受,他人主觀意識所認為的活力行為,並不代表個人的活力行為,一但有了這個概念,你就可以知道,生命的意義,取決於我們怎麼選擇做屬於你的活力事項。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