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6FbUnN.jpg

【羅輯思維】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上〉-決定這一代人命運小趨勢

共計 3,333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

決定這一代人命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趨勢,還有每一個人感知主動發現的小趨勢。面對未來趨勢,除了關主整體趨勢的變化,另一個關注點就是「小趨勢」。所謂「小趨勢」:是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

當黑天鵝世界對於拚多多的竄起,ofo的經營困境,加上不確定性增加,對於未來趨勢的判斷來愈愈失準時,如何站在未來,掌握現在。此次演講就更具焦在「當下」的實踐上。

這種當下的實踐,不再於追求大趨勢的風口,轉而專注「小趨勢」所帶來的長期紅利,這一切紅利的基礎,就不再於關注外界的變化,轉而「個人」的向內的探討。

為了解是「聚焦當下」的重要性,從我們該具備什麼「基本認知」與「五個問題」來作為邏輯的推論。

 

01未來永遠光明,問題在於「你願不願意做事」

即便出現多少黑天鵝,人類文明的歷程都是在持續地推進向上,不論是拉長人類兩千多年的歷史,還是近百年的歷程來看,也都是如此。

要掌握小趨勢,首先要先判斷你是「做事的人」還是「不做事的人」。這兩種人的區別在於討論一些抽象的問題,例如,理想和現實怎麼平衡?情感和理智哪個重要?是要放眼未來,還是回歸初心?

其中最著名的問題就是「我和我媽掉進水裡,你會先就誰?」

這些抽象問題的判斷,往往不會有準確的答案,因為在真實世界下,你決策的瞬間,不會只有這些原因,還包含了其他外在因素。

但這不是說明,對抽象問題的探討不重要,而是在不做事人的眼中,就會被這些抉擇所帶來的情緒與想法給受限,從而停滯不前。

相反的對於做事情的人來說,沒有所謂的困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例如在家庭與事業上如何平衡上,就不會有平衡問題的產生。當你孩子發燒,你回不回家,如果時覺得最近沒有太多時間陪家人,就會多空下間來陪伴。沒有所謂的絕對平衡,都是在各種因素的權衡下,最終得出的行為,反而不是被要不要平衡給限制住。

同樣的,即便大環境的趨勢不好,還是有人能夠賺錢,有人能夠持續進步,哪有人因為整體環境不好就不能生存。所以這就點出,當我們無法掌控外在的一切時,反而要能夠關注在我們「能夠掌控」的範圍內。

這個範圍來自一個人的「執行力展現」,如同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到前三個特質: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些特質就是在告訴你,即便環境有多不樂觀,誰都不相信的情況下,做最具體的事情,立即動手去做。

這其實呼應一種人的人格展現,那就是「理性樂觀派」。

如果一個人不樂觀,不論是在什麼年代,都做不成什麼事情。對於做事的人來說,難道遇到難題就不幹嘛?因為你就如同傘兵,傘兵天生就是在被包圍的環境下,還要執行任務。

你要相信,這個世上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即便認清生活的真相,仍然熱愛著它。」既然這世界變化難測,那就在渾沌不明的情況下,我們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上,找回你的掌控權。

 

02「你準備好了嗎?」抓住小趨勢的唯一心法

回到小趨勢的認知上來看,有兩個基本的判斷:

第一,小趨勢很難被感知到
第二,不會發生在我們面前,而是一系列的結果

就如同餐飲業的快速增長,除了我們認鍏的城市化、中央廚房,更重要的是「移動支付」的行為轉變,這種行為的背後,是「信用積累」,而讓商家有可信的資金注入。

可是移動支付的背後,是因為4G網路的普及,影響消費行為的轉變,進而讓過往的帳目能夠清楚地呈現出來。

當你回到4G開始發放牌照時,你很難預測到這會對餐飲業產生哪種層面的影響。

可以想見,當一個變化撞擊到另一個變化後,最終到我們面前的小趨勢,往往不是我們能不能追上的問題,而是小趨勢一直都在,沒有所謂的末班車。但是這些小趨勢的停靠時間特別短,才會讓我們誤以為每班車都像是末班車。

就拿網路電商為例子,如果你在2012年要開始做電商,這時已經出現淘寶。但是你卻選擇不把握。等到2013年微信崛起,同時上線微信電商,或是淘寶在扶持網紅電商,你還是不願意。

到了2014年,O2O線上到線下連結,又或是2015年社交電商,2016年拚團電商,2017年直播電商,每個時間點都有不同形態的電商,只是我們有沒有看到這些小趨勢在持續醞釀,並轉化它的新形態。

所以面對小趨勢,沒有所謂的「怎麼樣就好了」的想法,這麼想的人就是在作夢。換句話說,沒有所謂一勞永逸的事情,只有面對小趨勢來臨時,你有沒有準備好。

只要記得「凡是我敢不上的,我就做好準備,我就去未來等它。」

接下來就針對「準備的方向」來做五個問題的解析,釐清問題背後所隱含的思維切入點。

 

03我能看到事實嗎?

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的解析中曾提到「任何事物的背後,必有道理」。

同樣面對變化萬千的未來,任何一點趨勢的嶄露,都隱含著某種機會。但是這些機會背後都牽涉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形成的道理為何。

所以說一切趨勢,必然源自事實。而在釐清「事實」時,我們就要從兩種邏輯鍊條來解析:

第一:抽象化
第二:還原性

一開始要先理解,不抽象,就無法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沒有還原,就看不到事情本來的面貌。

所以抽象與還原是我們釐清問題本質的重要能力,例如,男女雙方在相親時,對於抽象化的數據來說如同身高、體重、長相,但是僅有這些數據所抽象出來的人,很難判斷是否能在一起。你還是要見一面,相處一段時間後,才會趕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何,這種實際的見面,就是一種還原。

又或者說,我們提出扶貧政策,不能只看抽象化的政策,還要能還原到最具體的家庭。這時就需要一線工作者,把這些抽象原則,還原成真實世界的原則。

這也就意味著「還原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看到本質的關鍵能力。這就梳理出一個人要想找出問題的本質,首先要能夠深入思考,把問題逐步拆解,並真對想設想的方向來進行抽象概念的描繪。

為了驗證這個抽象概念的真實性,還原能力則會引導你找出有效的選擇點,來做為真實世界的解決方向。

當一個人的還原能力不足,就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拿著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僅能憑藉既有的思維模型來還原解決方案。

這就點出「還原能力」的培養方式,那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當你能夠用不同思維模型來看待一件問題時,就不會只是看到問題怎麼解決,還會思考到問題還原後,現有思維模型的解決方案是否有效,進而對照其他的解決模型。

其實小趨勢的辨別,往往在於人們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差別,還原能力的培養,就是在提升你看到的機會。同時,也是你持續成長的必備能力。

因為,當一個人能夠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概念,卻還能正常行事時,這人就已經擁有一流智慧的標誌。

 

04我能感知「非共識」嗎?

創新的本質就是「非共識」。這種非共識,不是想法不一樣,就叫非共識,反而是一種「反共識」。

非共識的行程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脫離共識
第二階段:再造共識

這兩個階段的演進中,才叫做「非共識」。因為前面階段是人們看不懂,後面的階段是人們已經想信你看懂未來。這中間的非共識過程,常常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持續下去的時間段。

再進一步來區分其中的段落,就會分成三大區段,依序為:

異端邪說→偉大革命→稀鬆平常
異端邪說,就是脫離共識的開始,當你達到稀鬆平常時,就是共識的完成,融入社會。

但是,即便理解非共識,又或者說是知道創新共識階段,又該如何提升創新能力,並且在這種非共識下,創造出真實世界需要的創新。

其實真實世界的創新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向未來看,另一種則是往回看。這種往回看,就是回到人類的本質需求,我們只是把曾經忽略遺忘的東西再次呈現出來。

2018年《英雄聯盟》由新科冠軍IG(Invictus Gaming)奪冠,這種結果出來,有人認為是新的,有些老人覺得是小孩子打遊戲贏了,還有人士分析電競產業。

但站在人類文明的需求來看,這種結果不是新東西,而是人類的底層邏輯。如同野人光著屁股打獵,到古希臘人在奧林匹克場上的競爭,再到現在手機上玩遊戲的比分,都是在喚醒人類競技的需求。

所以創新的往回看,就是回到母體,然後不斷把這時代最好,最新的東西回歸,並不斷放大。

我們人類本身就能夠感知非共識,只要有本事用古老的方法來以新的方式呈現,就能再原有的市場中,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若不進入傳統,則無法添加新物。

追求小趨勢中,我們探討回歸自我掌控的能力,以及在等待準備小趨勢的到來時,不斷培養找尋本質的能力,建構個人多元思維模型。接著從人類古往今來的需求中,持續疊加起新時代的技術。

這就從個人能力與視角來出發,找出未來需求的真實價值。但其更重要的是不論未來如何,樂觀的心態永不變,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好事。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