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8b8d0a011cdb822e76b08ee99531fa_pexels-photo-196464-1156-577-c.jpeg

434|《在凱因斯的左邊,在馬克思的右邊》(1)權力,檢視一個人世界觀增長的可能性         共計 2,76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如果你要看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基本可以從對方平時的談話,說話的思考方式與出發點,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未來的成就會到哪,這也是理解一個人,會走向哪一層社會階層最明顯的特徵。

《精進的力量》中提到一個概念:「半衰期」。這原本是物理學中對於放射性元素衰變剩下一半原子時的解釋,當半衰期愈短,衰變得愈快,也有的半衰期長達已億年。

這個概念轉換到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半衰期在,例如你花時間愈讀經典書籍,所獲得的認知半衰期相對來說遠比,看一篇新聞報導來的長。

但也有的半衰期短,例如你買一件流行商品,或是吃一檔高檔餐廳。當下獲得很高的價值感,而他所能帶來的持續感反而是很短暫。

生活中無數的資訊衝擊著我們,總有些人能夠知道哪些是值得,那些又該捨棄,這不是說他們天賦異稟,而是他們知道,這世界上最珍貴的是「時間」。

這些寶貴的時間,又應該留給值得的人事物身上。如果只聚焦在半衰期短的事物,都只是在追逐人生的曇花一現,也就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刻。

 

01知識半衰期

半衰期這個概念進一步應用在各領域上,你就會發現,每一個產業,也都有所謂的「知識半衰期」的存在。

當你投入到高科技半導體產業,就會有所謂的「摩爾定律」每十八個月,半導體的晶體數量,可以增加至一倍的數量。

當這種數量上的增長,也就意味著,既有的行為方式將不管用,必須再引進新的製程。

可是這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各種知識領域都會出現半衰期,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知識必須衰退,甚至是不再具有可參考性。

然而,這是世界觀的問題。

 

02定型的世界觀,沒有消逝的那一天,除非真的到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說:「一旦人們確認某種概念是建構世界的一切,並且深信不疑,他就不再接受任何脫離這世界觀架構的言論。」

如果你問兩千年前的古希臘人,這世界的運轉方式是由地球繞著太陽轉,所有人都會不相信你所說的,因為在那時的世界觀,只有一個,也就太陽圍繞著地球轉。

一但相信世界是怎麼建構的確定性,任何一種想打破框架的想法,都將會成為一種反社會現象。如果我們從中可以探討出一個核心關鍵,就是沒有所謂的絕對正確,而是一種變化性大於穩定性。

這種可能性,將會在智能運算的演算下,成為另一種解釋世界的新方式,到那時,如果只保留過往的知識體系,必然會遭遇到世界觀崩潰的危機,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因為結果將顛覆我們的世界觀。

 

03未來已存在,卻又離不開過去

總以為想改變什麼,到頭發會發現,最初始的狀態,反而更具有反脆弱力。

當全世界愈緊密連結在一起時,一但出現一場危機,將會牽連到整個網絡中,變成一場全球性的災難。即便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卻也會突如其來的發生,因為任何突發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黑天鵝。

互聯網科技的普及,加速了全球緊密連結在一起的合作現象,卻也隱含了另一種潛在特徵,那就是一但某個樞紐發生劇變,將波及到所有協作網絡之中。

但這種牽連性,還是有辦法可以預防,就是斷開網絡成為單一個體。

全美電網為了預防全美斷電的危機,於是針對這議題設下了幾道防線。當電網出現危機時,立刻讓全美電網斷開,分裂成一個又一個的獨立電網。

這種預防風險的方式,反而是回到最基本的生存單位,當一個協作體愈大,愈要思考的是,當整體出現意外時,如何發揮個體自我生存的能力。

但這不表示風險就毫無存在的可能,反之,除了在愈緊密的協作網絡中,要能夠成為獨立的經濟個體,還需要建立起屬於個體的反脆弱力,這也就是個人知識領域單一性與跨領域認知的相互影響。

 

04牢不可破的世界觀,沒有所謂的半衰期

這世界的知識是由多元領域所積累而成,每一塊磚,每一塊瓦,都是前人所積累出來的成就,單一領域的學術認知,就是協助我們打下多元化思維的基礎結構。

快速跌代的世代,任何表面,潛層資訊都只會是過眼雲煙,即便多元化感官的刺激,也無法加速人們對於認知的吸收效果,因為人類大腦的學習從來都是組織化、系統化,邏輯性的知識體系。

知識點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整個宏觀架構下的一的亮點,卻無法代表整個系統。當個人的知識積累,源自於牢不可破的世界觀時,任何知識的跌代,都將成為一種負擔,以至於停滯不前。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到了一定年紀,就再也沒有所謂的學習,因為對世界觀的理解,以為過往所學到的就是一切,這就使得改變、學習,成為一種奢侈的象徵,更不可能成為一種高收益價值的事情,即便這件事情的半衰期真的很長。

 

05當量質一定,控管成為一種負擔

美國森林大火不斷發生,於是當局下令「零容忍」的政策,意味著,一但出現小火災,就必須馬上、立刻撲滅,這種狀況持續了好一陣子。直到某一年的森林大火,消防員怎麼撲滅,怎麼去救災,卻始終趕不上火燒森林的速度,當秋雪落下時,這場美國史上最長的森林大火才得以停緩。

這時有專家研究發現,森林大火的總量是不變的,如果抑制小火的存在,一但出現大火,就會一次性地爆發。相反,當有小火災的出現,大火災的次數反而會下降。也因為模擬後才發現,每當有森林火災時,就會燒掉一部分的枯枝,留下一片焦區,反而能夠在大型火災出現時,成為一種緩衝地帶。

知識總量隨著互聯網的便利,使個人想要什麼資訊隨處可得,如同一點一滴的小火,這也是隨片化學習的切入點,透過碎片化學習,讓過去沉重是負擔的學習,成為一種輕量便捷的方式。

 

06知識邊疆的極限

任何風險都必須有管控,然而,當管控成為一種絕對值,不容許任何缺失,一但出現危機,就會變成大危害。

知識也是一樣,如果直接灌輸一整個知識體系,你無法全部消化掉,建構好的知識體系都源自於對知識的點滴突破。如果一次性的翻轉認知,甚至是顛覆人們過往的世界觀,就只會被世代的人們給遏制住。

相反在學習新知識,與逐步建構知識體系時,世界觀的擴展,就必須是一點一滴的延伸,才能夠真正成為新的知識邊疆。

知識邊疆也就是在建立知識層級的維度,而半衰期長的知識領域,是為了讓你找出底層邏輯,並以此為跨領域的出發點。

一但理解了這一層涵義,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未來成就,取決於談話,與思考方式的出發點。

因為一項訊息,都在透漏著一個人的世界觀,就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你也會發現個人知識邊疆的極限在哪。

 

07掌握頂層世界觀,只需要檢視你有沒有權力

社會的階層化,是建構在人們的競爭意識上,能夠走向金字塔頂端的人,如果不是天生含金湯匙出生,就必然需要理解所謂頂層人士的世界觀。

然而,這會出現一個誤區,並非所有在頂層人士的世界觀全然是頂層,而是某種制度給設計出來的安全線,讓頂層人士即便出現黑天鵝事件,也能夠維持在一定的層級上。

換句話說,這就不是跟著階層化的制度走,要嘛另創一個階層架構。可是在創設階層化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剛獲得權力,使得個人對於權力的掌握度毫無概念,讓本我之心成為驅動權力的控制者,失敗就成了一種必然的結果。

這也就應證一件真理:「想要檢視一個人的品格,你只需要給他權力即可。」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