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jpg

411|《最佳工作場景》(1)創新力,從試錯的包容力開始        共計 2,662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未來爭的都是效率,更影響企業發展的趨勢,這將可能是強者愈強,頭部通吃的結果。但是當強者不斷的成長下,必然會面臨到天花板的可能,如果不再對企業的定義從新生級,就會遭遇到市場的侷限。

例如滴滴打車如果只侷限在打車市場,等於是侷限住自己的未來發展。首先盤點滴滴打車有快車、專車的模塊,也就從流量化角度來發展的公交車,順風車。以及第三種利潤生成的計程車與代理駕駛。

這些模式的生成都是從全面性的角度來思考,也就是當一個人要做交通工具時,會以哪一些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後有會有哪種體驗。另一方面,這些服務網絡中那些關係者乘客、司機都會在特定的場景下各有不同的需求點

換句話說,未來互聯網企業要全面性的發展,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取得一定的定位點。

如阿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都在不斷併購其他企業,就是為了要不斷讓業務的發展成為一種生活體驗,也就是你離不開這些生態環境中。

這會有一個核心模式:全面性的生活體驗

 

01組織模式的再進化

過去人們從互聯網的發展中,大家都可以從網路上來找資訊,所以企業發展主軸就是任何產業都加上互聯網,也就是所謂的「互聯網+」。

然而,移動互聯網的飛耀式發展,用戶已經不滿足在線上找到資訊,更多的是需要有更快的體驗過程,也就是,誰能夠提供更快速的解決方式,誰就會擁有更多的支持。

全面方位的效率化,只是一個起點,因為你面對的用戶已經是愈來愈沒有耐心。這也是科技改變人性的一項特徵,更是意味,不管是哪一種極端市場,都有可能被技術的進步成為大眾化。

這次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羅胖也提到,目前新零售的聚焦在「效率」你能否成為更快速。

當用戶市場需要更快、更即時的反應時。如果組織模式沒有辦法支持這樣快速的需求,會有人可以替代你的。

這就要回到組織面來看「如何快速變化」,面對這樣的環境通常組織有兩種面對的態度,第一調整改變, 例如,通常會想到一個概念「組織扁平化,」讓組織的階層模式打破,都是為了要因應速度的決策效率。

第二維持現狀,以最小改變來承受外在環境的衝擊。雖然也有在變化,但哪種方式是被動性。

但這些發展背後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組織要如何調整?」

解決方式基本上有從組織結構、團隊文化,等一個硬實力方面的調整,另一個則是團隊中的軟性文化。但是,真正的根本還是在於「文化」方面的生成。

接下來藉由軟性文化的發展,來從人們為什麼會擔心、害怕改變。來分析,阻礙文化發展的關鍵障礙。

 

02面對失敗的心態

面對失敗時,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會決定組織是否能夠持續創新,乃至個人的成長。

首先,面對失敗時,如果認為失敗就代表失去所有,等於是過程給浪費了。任何失敗都有它的價值,因為失敗被背後就是成功,即便是積累出一點小的改變方向,有都是進步的象徵。

其實,失敗本身並不會讓你完全失敗,而是我們對於失敗的侷限性。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失敗的態度,你是支持失敗,還是拒絕失敗。

當所犯的錯愈多,你離成功的機率就會愈大。
因為沒有失敗,就沒有成長。

但問題是,究竟是什麼影響著人們對於失敗的恐懼?

答案就是太過於成功。因為成功後,那些既有的行為模式就是天條,以至於任何一點小改變都有可能讓過去的成功破滅。

還有一點,即便知道失敗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夠根治失敗的源頭,還是會走向相同的結果。

 

03錯誤是來自於哪裡

接受失敗,是一種好事,但是,無限包容失敗,等於是放縱。因為所有失敗背後都會它的可預防性。換言之,失敗是有它的種類的,其中包含:

可控的行為因素
不可控的非常態性因素

錯誤,必須要降低前者「可控性」要轉化為可控性,最常見的就是「疏忽」與「能力不足」所導致,前者是心態上與企業文化對於事情的重視度,後者則是透過學習的方式來化解。

最難應付的就是那些「不可控因素」,這些不可控才是企業在轉變時智慧的結晶,也就是隱性知識,你需要找出那些隱性知識來轉化為顯性知識,讓每個人都知道如何變成可控。

最後就是整個文化建成的核心,也就是你如何對待「試錯」。

 

04 試錯的基礎文化「包容度」

滴滴總裁柳青提到,在滴滴的文化中,不管是企業也好,社會也好,應該多一點容忍度,應該多一種方式去鼓勵所有跟我們不同的,讓他們也能在這樣的體系下發揮自己。

這也是未來企業文化中,所需需要具備的核心,不是創新,而是「包容」。
任何改變背後不一定會有成果,也不一定達到我們我設想的目標。但是這個過程因為結果的落差就直接否定,等同於扼殺了組織創新進步的可能性。

換言之,成功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需要由大量的常識與演算下,才會有的那麼一個結果。如同當改變的行為方式被嘗試一萬次,或是升級改版一萬多次,總會有幾個方式是真正符合到效率的提升並能夠創造出成果的。

如同大資本投入到市場來做投資,不在乎哪一個會真正的賺,因為大量的資本投入的過程中,本身就已經把可能的損失給對沖掉。

也就說,當「數量」達到一定的規模時,你的成功,就會成為必然的可能性。連同組織的進步一般。

一但理解失敗到成功的背後,都是要有一定數的行為後才有可能誕生出一種新的效率化模式。至此,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要先釐清,那就是「創新」是什麼?如果這詞沒有認知到位,就會為了改變而改變的創新,還以為數量化的優勢可以達到成功。但成功背後都還是有一定的潛在規律。

 

05創新,飛越改變

很多企業的核心精神都會有「創新」這樣的口號,但那都只是想想,距離達到目標的過程卻還有很大的距離,這是為什麼?

其中「組織文化」就在裏頭扮演的非常重要的關鍵。創新並非是對於過往的組織行為做反抗,那種定義的創新往往只流於表面,也就是為了變化而變化。

所以,創新的定義又是什麼?

答案是,「用不同的方式達成目標」。

創新就是跳脫既有的行為做新的行為來提高效率。但是,這就會對過往的行為產生衝突。這又會有另一層涵義,創新的根本不再於「改變」,而是「速度」。

換句話說,創新的必然有變化,但是一次性的變化不叫做創新,因為根本性的創新是源自,一次次的行為改變,讓整體效率不斷提升的過程。

如同互聯網企業強調大數據,數據本身並不存在價值,而是以數據為依據來做為不斷跌代升級的過程,這種理解到數據如何更有效率的使用本身就是創新的一種。

回到組織組成的元素「人」來看,以不同行為方式的來解決不同問題,你需要的不只是文化上的「包容」與「數量」上的常識,還需要「對的人」這裡所謂對的人,不是單一組織文化的個性,而是差異性,也就是多元化的性格,才有能真正激發起解決模式的創新行為。

如同滴滴總裁柳青所講:「哪一個組織能夠把完全不同的人聚到一起,向同一個方向走,那個組織才是最強的。反之,一個組織都是同樣一種人,可以肯定它試弱的組織。」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