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b064f60-60d6-11e3-b7f1-00144feabdc0.jpg

378|交流,菁英教育的本質    共計 1,356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鐘

動機本身會決定我們的行為,為了驅動行為,你必須賦予你做的事情某種意義,這就是內驅力的核心觀點。例如,當很多平台都推出免費的課程網站如MOOC等。但是這些平台推出後至今,你還沒有聽到大量的人通過這平台出現改變,也就是說,實現教育改變命運的理想,一個也沒有。

這就會有兩個議題,如果平台本身提供免費,及時,可以隨時隨地上課,那麼從一開始聽課到最後結束,有多少人完成?

很多人一開始聽只是因為好奇,湊個熱鬧,更多的是聽了一部分後,就不再繼續聽下去,也更難完整的做到從一開始到結束的聽完,即便有,也為數不多,大約有80%人在最初就停了。因為有部分會認為看書更有效果,而這塊指示取代了看書本身。

總體來講,只要把課程放到平台上,就能完成課程,這件事情本身是被炒熱的結果,它並未達到對於全民教育水平提升貢獻,也沒有達到當初的設想目標。

這期今周刊的主題就提到台灣未來人口減少,依據現在的行為持續發展,在8年後會迎來「人口斷崖」,就是人口開始邁向負成長,另外對於教育、社福也會在10年後成為一種壓力與負擔。可以說,能上學的人愈來愈少,又要面對,高齡化人口的負擔。

能否生存下去必然成為問題,這也說明,依據現有的認知與知識框架,是沒有辦法有任何的生存能力,這時「知識」的獲取與交流,會成為未來能否存活的必備條件。這就會導致學習資源更聚焦於頭部,也就是頂級學習資源,延伸出的議題不是能不能上學,而是能不能上最好的學校。

沒有人會因為MOOC解決了學習問題,就不去上好的大學。以及通過這種再現學習的方式,也無法獲得如哈佛同樣的教育水準。因為它只講概念,缺少了「環境」。

這種「環境」不是你在家就能獲得,而是要與教師直接的交流,是即時,以及大量的外在訊息才能準確抓住你的議題點。另一方面,就是學員本身,這些都是MOOC無法做到的。

很多美國菁英大學反而不再看中成績,而更在乎的是你的出席率。原因在於,把最優秀的人聚集起來,只有優秀人才會有更傑出的交流碰撞與思想、人脈上的連結。

在《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中提到一個故事,當時李斯到茅廁時,看到裡面的老鼠直接逃跑。這時的李斯就想到,對比在糧倉看到的老鼠,在裡面嬉戲玩鬧,同樣是老鼠,對於身在茅廁的老鼠與身處在糧倉的老鼠,為什麼會有如此差別。

就是「環境」,人和人的差別其中就是環境的因素,於是辭掉工作跑去找荀子學習以法治天下,學習帝王術,以及後來到秦國的發展。又如同上世紀的亨利‧福特,如果他不是出身在底特律,也無法造就T型汽車的傳奇。

你會發現,即便提供了MOOC這樣的平台,也很難產生對教育的影響,或者說是加深了階層分化的可能。因為現在的教育已經不是你找不找得到學習資源,而是你有沒有要學習,很多人連最基本想學習的想法也沒有。

最具體的例子,如果對於不想學習的人來說,即便你花錢請他去聽哈佛、MIT的課程,對方未必會去聽。

相對的,這那些想要追求更好的學習資源,或是上更好學校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有了MOOC,為了省錢而放棄去高等教育學習。

換句話說,有沒有移動、免費的平台課程,不會造成學習資源更公平,相反,可能加深更大的社會分層,對於學習渴望的人,MOOC只是選項,不是唯一。

因為學習知識很容易,但學習整套思想很難,後者就是所謂的「智慧」

可以說,菁英教育的本質,不是工具的進步,而是最本質上的交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育 學習 動機
    全站熱搜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