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f55373a972fe62.jpg

人生中,最容易丟的東西:手機、錢包、鑰匙、傘。
這四樣你不來回掉個幾輪,你的人生都不算完整。

有時,掉的東西可以再找回。但,有些怦然卻很難再找回。如同在一個地方留下了自己,卻怎麼也拚不出完整的圖,直到再次回到那個初始地。

作為一個醫生的使命是什麼?對於無國界醫生來說,這是一種感召,為人貢獻,是可以沒有疆界的。而這種感召,也使得靈魂被深深連繫在一起。

《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裡講述了作者在葉門擔任醫生的經歷,這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當作者知道要前往剛剛傳來戰爭的地方時,還是一無反顧地前往,為的就是作為一位醫生的責任。在戰爭裡,傷患一個個進入,看著各種被戰火波及的婦女、孩童等,面對醫療環境的惡劣。有時甚至會忘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對於在旁觀看的孩童眼裡,不經的想,活下去是為了什麼?

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對於作者來說,有些地方我們一輩子也不會知道,但是能為這些戰亂頻繁、人民生活困境的地方,用自己的雙手去讓生命看到希望,那怕是一點點,也都是戰勝內心恐懼最大的勇氣。

其中書裡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什麼是勇敢,勇敢不是不害怕,勇敢是即使怕得雙腳顫抖,我還是願意去做我該做的事,那才是勇敢。」當我們知道能為這世界做出什麼貢獻的時候,即使是在小的力量,都可能被放大成無限的勇氣。

也許這些努力,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卻能為這世界帶來更多的希望。

有多少時候,我們只關注大事,卻可能忽略了更多的細節。這些細節,或者我們無從察覺的地方,卻是影響著我們更深的感受。

像是掉了東西,我們才會理解存在的重要性,也有可能,一但掉了,就再也找不回。如同被撕裂的傷口可以癒合,但內心的創傷卻可能永遠都好不了。

換句話說,你所知道的未必是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未必是不知道,有時,缺的只是我們還未曾接觸而已。

細節 成敗 差異
共 3,631字 | 閱讀時間 3 分鐘

 


今天,幾個部門主管討論新生的招聘事宜,談到了一個小事例:有一位應聘者把自己的名字都寫錯了,簡歷裡面的姓是“曹”,郵件名稱中的姓寫的卻是“操”(我想輸入法出賣了他),於是這名應聘者被回复“抱歉,您不適合我們的職位”。

儘管,部門管理層覺得這位應聘者的簡曆本身很漂亮,專業也符合,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可是他氣憤地覺得這人竟然連名字都能寫錯,簡直太不可思議、太不靠譜了。

其實,對我們來說,這真的是件小事,一個錯別字而已,反正還有好多的簡歷等著挑選。可是對於應聘者來說可能是件大事了,他為此錯失了一次機會,儘管他後來發了好幾次郵件,詢問被拒絕的原因,甚至重新投送簡歷,我們依然以“不適合” 的理由拒絕了他。

“小事” 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細節,事實上,我越來越發現管理者似乎很喜歡觀察細節,不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

有一次,我們一群同事聚完餐,路過一個正在進行改造的老小區,已經是夜裡11 點多了,一位司機從貨車上卸載石灰,一袋袋往下搬,看到我們一群人說說笑笑走過來,很自然地停下了動作,待我們走遠了才重新開始。

剛走出一段距離,一位管理者就發話了:“剛剛那個人肯定人品不錯,你看他沒有自顧自地幹活,而是關注其他人,停下來一是怕石灰粉太髒,二是這東西對身體有害,所以晚上才幹活。” 簡單的幾句話,一個人就被剖析完了。這可不是一位做人力出身的管理者,可能是與人打交道多了,習慣性地愛觀察人。

如此看來,那句俗話 “細節決定成敗” 很有道理。


首先,細節代表的是習慣。為什麼管理者喜歡觀察細節?他們認為細節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行為,說得通俗點就是習慣,說得高端點就是一個人的素養。比如,一位領導說某某肯定很懶,得多盯著點。判斷的原因很簡單,就因為領導看到這位同事總是在手上帶一串珠子,各式各樣,並且走路的姿勢又很散漫。在他看來,玩和散漫的走路姿勢就代表一個人平時很懶散。

這裡面包含的評價原理是一個人在沒有警覺的狀態下呈現出來的行為,通常比較準確,而這種行為通常在細節中最容易暴露。如果是通過正常的工作任務來觀察結果可能不准確,因為我們可能會迫於業績的壓力努力表現或拼盡全力,一旦放鬆下來,又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狀態。

古人說的 “慎獨”,道理也是如此,有人沒人的時候一個樣才是真實的自我。現在的管理者沒辦法知道你在沒人的時候是什麼樣,只能通過你自身都沒有注意的細節來觀察了。

其次,細節往往是陌生人之間見面比較客觀的評價標準。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接近陌生人社會,很多機會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中產生的,這意味著你要去見面或者合作的人對你不了解、不熟悉,他不知道你過去的成績,你工作中的表現,只能通過細節來評判你,這是很公平、很客觀的標準。所以,當你投遞簡歷時,簡歷就是彼此溝通的管道,名字寫錯了只能證明你不仔細、不認真。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是致命的。就拿上網絡直播課為例,學生看不到老師,聽到老師的聲音,於是第一節課下來接到最多的反饋是普通話不標準。因為這是學生最能直接觀察到的細節:第一次接觸老師,我可不管 TA 多有水平、多有知名度,這聲音我聽著不喜歡就說明這老師不行。

當然,我們有的時候會覺得冤枉:不是說好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嗎?怎麼就不耐心聽下去呢?怎麼就不注重內容呢?不好意思,只有別人願意給你 “日久見人心” 的機會,你才能被深入了解啊。所以,細節經常讓我們死在了第一集,後面就沒戲了。

細節很重要,同時無法迴避。說到這裡,可能我們不少人已經開始擔心了,回憶自己過去的種種細節,哪哪都覺得不太對勁。不必擔心,我們可以嘗試用逆向思維來思考,與其糾結不如利用細節:既然大家喜歡關注細節,我們豈不是正好可以利用細節讓別人更好地了解我們,從而認可我們?嘗試著給出兩個小建議:

1.外表通常最容易被忽視

有個有趣的現象,我們觀察別人通常喜歡看外表,不管我們是否承認,外表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對別人的判斷。但是,我們對待自己通常又不是特別注重外表,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的內涵、人品、學識、能力等更能贏得他人的認可。對於我們自身,外表往往是比較容易忽視的細節。


其實心理學有個“55387” 原理可以證明這一點:一個人的第一印像傳達給他人的信息,55% 來自著裝,38% 來自肢體語言,7% 來自有聲語言(比如談話的內容和學識) 。換句話說,在首次交往中,外在的形式有時候比內容更重要,周邊信息往往優於中心信息。

這個原理恰恰可以被我們利用,當我們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本能地會花更多的時間進行內容層面的準備,而忽視外在形式的重要性。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簡歷,內容很不錯,可是卻敗在錯別字這種細節上,再比如面試的穿著,再高層次的外表還應該包括我們平時的外表等。

大多數人沒有天生就高的顏值,但是卻可以被認為是有個性、有品位、有氣質等,這些都是通過著裝、妝容(包括髮型)、行走坐立的姿態等細節體現出來。還有更高層次的細節,我身邊很多優秀的女性,她們在前一天晚上會搭配好服裝,來回比對色彩和样式,有褶皺的堅決熨平或者不穿。

這是一種不肯將就的生活習慣。這些細節絕對和顏值高低、衣服貴賤沒關係,比如很多人穿著昂貴的衣服依然不被認為是漂亮,可能就是因為一個褶皺,一雙搭錯的鞋子或者少了一條絲巾。

2.提升工作質量的往往是一些微創新

注重細節,我們往往會看到不一樣的效果。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次教研升級,老師們的課程打分普遍提高了一個層次。其實我們只是做了一次非常不起眼的調整,在每道題答案前加一張思維導圖,幫助同學們梳理一下思路。

過去這項工作是口頭完成的,我們用語言幫助學生梳理,並且覺得已經做得足夠好了,沒想到一張導圖把我們帶到了新的層次,不僅是打分,這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們似乎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又重新找回了樂趣。

最近的一次課程,僅僅改變了一句話,整個課堂的氛圍和反饋得到了質的改變。很簡單,過去我們經常問“同學們,你聽懂了嗎?”,而在上次課上,我問的是“同學們,我說明白了嗎?”,很多學生開始評價老師情商高,或者很有耐心,他們更願意溝通,心態也更平和了。

這種效果是我真的沒有意料到的,我似乎明白為什麼很多科技產品通過微創新來提升客戶體驗,再也不敢小覷一個文檔顏色的變化、一個報表排列方式的變化將帶來的效果。

我們工作中的困境有的時候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解決,一個主動的微創新還會給工作帶來質的改變。也許我們的工作內容不同,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有的時候我在懷疑自己是不是開始變老了,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人開始越來越關注細節了,仔細想想不是,其實關注細節和人的性格無關,和工作的性質無關,它是一種我們必須修煉的職場技能,是我們邁向卓越的重要一步。

是的,有的時候我們與成功就只差一點,我們離卓越也只差一點點。

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認知之間的差距。當你知道細節的重要,你跟不知道細節重要的人就會產生差距,從思想、行為,到最後的產出,都將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有時候,我們不知道這世界的某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於是,只用我們自己的世界觀來看這世界。當我們愈了解這世界,愈知道在某一角落的人,對於生命的期待是什麼,我們也就會愈謙卑的看待這世界的種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細節 成敗 差異
    全站熱搜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