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興趣.jpg

未來最缺的人才,就是享受自己工作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苦哈哈地工作。然後,目的就是為了賺夠去旅行的錢。這是特別要命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會讓你永遠痛苦下去。

一個人一定要學會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當中,快樂的去享受它。然而,我們要怎麼沉浸在工作中?

如果從個人層面來看,容易成為考量依據在於有沒有興趣,可是當我們把一個興趣輕易拿來當做事業或工作來做,便必然沒有樂趣可言。

就例如,吃盡天下美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是每當看到美食節目的主持人要不停地吃那麼多東西還需露出愉悅的神情,我就知道吃東西這事若當做事業也未必幸福;

品嘗美酒可以說是常人所盼之美事,但看在品酒師時,非甘泉不飲,辛辣葷腥都不能食,為的只是保留一條舌頭的靈敏,這背後的辛苦,我們一般人哪裡知道;

 

1
興趣如何變噩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把興趣當事業會變成噩夢?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興趣」其實不是你真正的興趣。

人們都會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要追求夢想。但問題是,說這句話的時候,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怎麼做。只有當建立在自我認知基礎上的「興趣」,才是真正的、夢想級別的「興趣」。

這就好像,初戀愛得死去活來的多,但真正結婚的少。等到第三次戀愛、第四次戀愛了以後,才能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與什麼樣的人共度一生。

所以,在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前,有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獲得充分的自我認知,搞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的「喜歡」。

很多人,像是剛出學校的學生,或者沒清楚理解這兩個步驟,或者無視第一步,想直接進入第二步,接著就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選擇困難症。這背後的癥結就在於:

他以為自己應該做感「興趣」的事,其實他應該做的是「有益認知」的事。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當工作做,要非常謹慎。但是在選擇一件幫助你提升自我認知的事情,就沒有太多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選擇上,只要踏實去做,不管做什麼都是對的。

這就像自行車和汽車都能幫助我們到達終點一樣,什麼車都一樣都能跑,重要的是到達終點。甚至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未必哪個交通工具就一定快。

例如,傳統行業總會想轉型成互聯網企業。但是,我們真的去看世界一些大公司的財報。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數據:星巴克,傳統行業中它在美國運營的利潤是22.3%,而互聯網行業的英特爾的利潤是20.58%。 在實際數據先比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利潤率趨近相同。

再往下看,不管是任何行業,到了一定的階段,其中優秀者的市值、營收、利潤率都會趨同。

如果我們把事情當做認知工具,但做好事,不問前程,最後發現大家的終點都一樣。


2
創造自我認知


那麼,怎麼判斷一件事有沒有在加強你的自我認知呢?

一條簡單邏輯是,你看看你做的事有沒有加強他人對你的認知。

這個世界上凡是能夠形成他人認知的事物,不管我們自己主觀上覺得好還是不好,有價值還是沒價值,但客觀上一定有價值。

例如蜀後主劉禪,都說他昏庸,但細看其過程,23歲即位,固守一隅,在朝有權臣諸葛亮,在外有強敵環伺,又身居客地,卻是三國所有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長達41年,而且國家滅亡了以後還能善終。

在此種情況下,劉禪還能形成「昏庸」的強認知,背後就必有他的過人之處。


3
時間的回報


關於自我認知建立的另外一個真相是:它需要時間。

如果說時間就代表財富,而每項工作都代表著一種投資項目,而我們所選擇的工作,也就代表著我們投資的項目,我們把一天八、九小時用在工作,就是一種投資,如果在工作時沒能創造而外價值,不能舉一反三,同樣的職位,面對不同的人,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同。這些結果在時間的放大下就會愈來愈明顯。

我們的人生階段是讀小學,6年。其次是讀大學,4年。所以基本我們就是每五年就可以翻一個人生篇章。但是在做某一件事,付出一兩年辛苦,卻見不到產出,我們便很懷疑所做事情的方向。

認知建立的時間不宜太長,如果等到七老八十終於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大概也只好「朝聞道,夕可死」了。

也不宜太短太著急,否則很容易陷入「做了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喜歡又換了一個以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快又發現自己不喜歡」的死循環中。


4
如何把握這種節奏呢?


通過不斷地檢視和反省是最好的思路。
厲害的人與一般人的差異就在於,犯錯種類的多寡,有人一職在同一個錯誤下,但有的人卻能在經歷一次錯誤後,就能不再犯錯。


未來,不管事做什麼,選擇一件幫助你提升自我認知的事情,只要踏實的去做,都會是對的。其次是在判斷有沒有加強自我認知?可以看你做的事情有沒有加強他人對你的認知。

所以,做什麼都可以,都會是一種修行,可以說成功的方式千萬種,別人成功的方式我們未必要走。如同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認真做,結果都會是一樣的。當人們對你的認知愈來愈清楚時,也就代表你已走在屬於你的旅途中。

 

arrow
arrow

    咖啡加糖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